缩略图

民族地区“ 双减” 背景下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盛华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黎溪中学 615141

随着“ 双减” 政策的深入实施,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民族地区由于地域、文化、语言、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活动创设时,应该全面秉承全新的教学理念,基于“ 减负提质” 的目标,创设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师将初中物理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能为初中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模拟物理实验

物理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进行语言的灌输,学生难以理解,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良好的情境,模拟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师将物理这门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将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探究物理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 杠杆”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藏族传统打酥油的工具,还为学生展示一些牧民用木棍敲石块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工具利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接着教师引入杠杆平衡原理,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整动力臂、阻力臂的长度,同时让学生借助虚拟实验平台来进一步分析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进行数据的记录。学生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形成动图来分析物理现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虚拟平台中及时调节数据参数,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之中,能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直观的学习体验,也能更好地落实“ 双减” 政策的教学目标。

二、将物理与艺术学科结合,丰富学习内容

物理不仅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还与艺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将物理知识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创设趣味性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通过创设跨学科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高效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在进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通过风吹树叶的声音,牧民放牧的吆喝声、藏族乐器的演奏声等,激发了学生对于声音来源探究的兴趣。之后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来制作简易的乐器,让学生找寻不同材料声音的规律,同时根据材料的长度、张力、材质等变量的调整来了解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如易拉罐、废旧瓶子、皮筋、纸盒等,让学生通过敲打、折叠或者进行其他结构的改造来了解声音变化的规律,然后自制一种乐器,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发声结构与音色特点,同时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能了解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跨学科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能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三、物理知识与数学相结合,提升逻辑思维

物理这门课程与数学具有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科中的一些规律的表达方式都依赖于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时,可以运用数学工具,能带领学生高效地解决物理难题,从而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 平面镜成像”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镜子中能看到自己并且与“ 自己” 对称,镜子里的“ 自己” 在哪里?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师为学生准备刀具并引入对称轴的概念,让学生将平面镜看作一条对称轴,通过改变镜像的位置,让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并了解其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测量工具,并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画图,结合坐标系来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对物理的知识能有更深入的认知。同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思维来进行解答,从而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将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深度探究,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民族地区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并与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数学等课程结合起来,使跨学科教学活动更具本土化与实用性,推动了课堂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转变” ,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助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俣.跨学科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践课堂构建探析——以“ 摩擦力”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17):123-125.

[2]张跃文.初中物理大单元背景下的“ 互联网 + 跨学科” 实践——“ 机械能及其转化” 单元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