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协同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作者

于涛

青岛联通派驻审计组 山东青岛 266071

引言:

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预制,建造方式的转变对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施工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探讨机电与通信工程在装配式场景下的协同优化路径,为工程实践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协同施工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一)项目整体效率提升需求

施工过程中机电专业与通信工程存在大量交叉作业,传统分段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工序衔接不畅,预制构件到场后经常出现管线碰撞或孔位偏差问题[1]。协同管理能够统筹两专业设计图纸,在构件生产阶段提前解决空间冲突,避免返工造成的进度延误。标准化接口设计与统一施工标准有助于减少现场调整时间,施工团队按照整合后的工序流程操作,缩短各环节等待周期。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设计变更及时传递至各参与方,动态调整施工计划保障项目推进连贯性,提升建造速度与资源利用效率,为项目按期交付提供可靠支撑。

(二)成本集约化控制导向

协同施工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成本节约目标,机电与通信工程的材料设备存在大量交叉采购需求。整合两专业物资清单可避免重复订货,集中采购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材料成本。工厂预制阶段精准预留管线通道,减少现场切割修补产生的材料损耗,模块化安装方式降低人工重复劳动强度。统一调度施工机械与作业人员,消除设备闲置与人员窝工现象,提高资源周转率。标准化施工流程减少技术交底次数,压缩管理成本支出,协同作业缩短工期带来的间接成本下降更为显著。全周期成本控制需要贯穿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2],确保各阶段决策始终围绕成本最优原则,避免后期变更引发的预算超支。

(三)工程质量保障基础

装配式建筑中机电与通信工程的协同管理建立起贯穿全程的质量控制网络,预制构件内部管线布局精度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机电管道与通信线路在狭窄空间内共存,独立施工容易埋下管线交叉重叠的隐患,协同设计通过三维模拟提前识别冲突区域,确保预埋位置符合规范要求。施工标准统一化消除不同队伍的操作差异,预制阶段借助数控设备完成管线精准定位,避免现场切割调整带来的尺寸偏差。质量控制节点从施工现场前移至工厂加工环节,模具定型保证预埋件位置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现场安装只需按编码匹配构件接口。质量追溯系统完整记录材料参数与施工数据,协同平台实时共享检测结果,将传统碎片化检查升级为全流程闭环监管,形成覆盖设计、生产、安装的多维质量屏障,确保建筑投用后设备系统稳定运转。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协同管理模式将绿色建造理念嵌入机电与通信工程实施全周期,资源整合推动装配式建筑环保效能升级,两专业施工方案联合优化减少材料运输次数,构件尺寸精准计算降低钢材水泥损耗率,工厂预制流程集中处理废料提升回收利用率。能源监控系统与通信网络同步预埋部署,为后期楼宇智能调控预留数据通道,降低运营阶段能耗监测成本,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优化形成资源循环体系,驱动行业向低碳方向深度转型,重构装配式技术生态价值链。

二、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协同施工管理优化现状

(一)标准化接口体系缺失

装配式建筑机电与通信工程协同施工面临接口标准不统一的核心矛盾,不同专业设计规范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构件预埋困难。机电管道支吊架安装规格与通信线槽固定方式缺乏兼容性设计,预制构件生产阶段常出现接口尺寸偏差,现场施工被迫采用临时切割修补方式调整。设备接线盒与通信模块的安装位置缺乏统一坐标参照,管线交叉区域预留空间不足引发后续安装冲突,施工人员需要反复调整支架高度与走向。

(二)交叉作业流程混乱

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在装配式场景下的工序穿插缺乏科学统筹,施工流程设计未考虑预制构件吊装时序与管线敷设逻辑关系。机电班组铺设主干管道时未预留通信线缆通道,后续通信施工被迫绕行增加管线长度,线槽过度弯曲影响信号传输质量。构件吊装顺序与设备安装节点脱节,通风管道先行封闭导致通信桥架无法按设计路径安装,返工拆除造成工期延误。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滞后

装配式建筑机电与通信工程协同管理面临数字化工具应用不足的现实困境,设计阶段三维建模软件与施工管理平台数据互通存在壁垒。机电管线 BIM 模型与通信布线系统使用不同格式文件存储,设计成果无法在工厂加工设备直接读取,预制构件生产依赖人工转化图纸信息。

(四)专业协同机制失效

机电与通信工程在装配式施工中缺乏常态化协作框架,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加剧专业壁垒。设计交底会议未建立联合审查制度,机电工程师修改管道走向未同步告知通信团队,预制构件到场后出现线槽被占位问题。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忽视专业工序逻辑关系,机电设备安装期限压缩通信布线周期,后期赶工引发线缆防护措施不到位。

三、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协同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一)BIM 技术应用,深化设计整合

市场上现有的许多 BIM 软件具备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查以及装配式构件参数化等多种管理功能。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BIM 技术在协同设计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各专业设计团队通过 BIM 平台共享同一模型,实现实时信息查看和更新,避免信息孤岛,提升设计效率,减少冲突和返工。

(二)模块化预制加工,构件集成安装

企业需重构传统施工流程,建立机电与通信模块协同生产体系。设计团队应在项目初期划分标准化功能单元,制定模块接口技术规范,保证工厂预制构件满足现场拼装精度。生产环节要求机电设备供应商与通信设备厂商共享加工参数,将线槽支架、桥架路由、终端盒体等部件集成预制为组合单元。

(三)进度动态监控,冲突实时预警

企业应构建多维度进度追踪体系,在施工全过程部署智能传感设备采集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的实时作业数据。项目管理团队应将装配计划分解为可量化的工序节点,在数字管理平台设定各工种作业时长阈值,自动比对实际进度与预设目标的偏差值。发现进度滞后或工序重叠时,系统立即触发分级预警机制,通过移动终端向相关负责人推送定位信息与冲突分析报告。

(四)资源智能调度,数据共享协同

企业需搭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中枢,打通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各环节的数据壁垒,构建物资与人力调度的智能决策模型。现场指挥中心需接入运输车辆的 GPS 定位数据,结合模块安装顺序优化构件到场批次,避免堆场拥挤或吊装设备闲置。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与通信工程协同管理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构建贯穿全流程的有机协作机制,将传统离散的施工要素转化为系统联动的动态网络,有效解决多专业交叉作业的固有矛盾。未来需持续探索智能化工具与管理流程的适配路径,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提升与资源集约的双重目标,为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协同管理范式。

参考文献:

[1]叶东.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4,38(02):456-458.

[2]王晓刚,韩雪莹,刘昭,陈俊宇,王兴鲁.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协同度评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23,67(10):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