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何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 四川省宜宾市 644600
智慧医疗是“互联网 + 医疗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以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医院信息系统作为智慧医疗的技术基础,涵盖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药品管理系统、医疗收费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已成为医疗机构运行的神经中枢。在系统复杂度和数据敏感性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信息系统审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系统漏洞、权限管理不当、数据泄露、操作日志缺失等问题频发,审计风险日趋多元化和隐蔽化。因此,构建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风险防控体系,已成为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与智慧医疗安全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围绕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提出系统化的治理思路和实施路径。
1 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现状分析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与运行特点
医院信息系统是多子系统协同的集成化平台,核心模块涵盖电子病历系统(存储患者诊疗数据)、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规范诊疗流程)、药品管理系统(管控药品采购与发放)及医疗收费系统(处理费用结算),各子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其运行具有“数据密集型”与“实时交互性”特点:患者诊疗数据、药品信息、收费记录等敏感数据实时流转,且需满足临床诊疗、行政管理、医保结算等多场景需求;技术层面依赖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医疗技术,系统架构复杂,数据存储与传输环节多,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也为审计风险埋下隐患。
1.2 智慧医疗环境下审计风险的主要类型
智慧医疗环境下,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呈现多元化、隐蔽化特征。数据泄露风险突出,患者隐私数据(如病历、检查报告)可能因系统漏洞或非法访问被窃取;权限滥用风险常见,部分人员可能越权访问非职责范围内的诊疗数据或操作收费系统;日志缺失风险易导致审计追溯困难,若系统未完整记录操作行为,一旦发生问题难以定位责任主体;系统篡改风险则表现为数据被恶意修改(如篡改诊疗记录、调整收费金额),影响医疗数据真实性与业务合规性,这些风险均对医疗服务安全与患者权益构成威胁。
1.3 审计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审计风险的产生源于技术、制度与人员的多重短板。技术层面,系统高度集成导致架构复杂,不同子系统间数据交互存在安全漏洞,且智慧医疗技术(如物联网设备接入)增加了风险入口;制度层面,部分医院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等内控流程不健全,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人员层面,IT 运维人员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新型安全威胁,医护人员与行政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存在违规操作(如共享账号),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审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2 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设计
风险识别与评估需建立“流程 + 数据”双维度动态模型。从业务流程出发,梳理电子病历录入、药品出库、费用结算等关键环节,识别各环节潜在风险点(如病历修改未留痕、药品超量发放);从数据维度,聚焦敏感数据(患者隐私、财务数据)的产生、存储、传输全生命周期,分析数据泄露、篡改的可能性。评估环节采用风险矩阵法,结合风险发生概率(如系统漏洞被利用概率)与影响程度(如数据泄露对医院声誉的影响),划分风险等级,为后续防控提供精准靶向。
2.2 审计过程控制与预警机制建设
过程控制与预警需依托自动化审计工具实现“实时监控 + 智能响应”。引入审计信息系统,对接医院各子系统,实时采集操作日志、数据流转记录,对异常行为(如非工作时间批量访问病历、超额修改收费数据)触发智能预警;设置分级预警阈值,轻度异常(如单次越权访问)自动提醒责任人,重度异常(如大规模数据导出)立即阻断操作并通知审计部门。同时,建立审计工作流程规范,明确“风险发现—原因排查—整改跟踪”的闭环管理,确保风险及时处置,避免扩大化。
2.3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与内部控制协同
安全保障与内控协同需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权限管理上,实行“最小权限原则”,按岗位职责分级授权(如医生仅能访问分管患者病历),并采用双因素认证强化身份核验;日志审计上,要求系统完整记录所有操作(含操作人员、时间、内容),日志保存期限符合医疗数据监管要求,确保审计追溯可查;应急响应上,制定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同时加强数据备份(如异地容灾备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实现安全保障与内部控制的深度协同。
3 审计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路径与优化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与角色职责划分
完善制度与职责划分是防控体系落地的基础。需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审计管理办法》,明确 IT 部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IT 部门负责系统安全运维(如漏洞修复、权限配置),审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过程监督与整改核查,业务部门(如临床科室、财务科)负责规范业务操作、及时反馈风险隐患。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审计风险情况,解决部门间协作壁垒,确保防控责任层层落实,避免“多头管理”或“责任真空”。
3.2 推进智能审计技术的集成应用
智能审计技术可显著提升风险防控效率与精度。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医疗数据(如诊疗记录、收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识别异常模式(如同一医生高频开具某类药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审计模型,实现自动化风险筛查(如智能识别病历修改痕迹、收费标准偏离情况),减少人工审计的工作量与误差;此外,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关键数据(如电子病历、药品溯源),利用其不可篡改特性保障数据真实性,为审计提供可靠依据,推动审计从“事后核查”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转型。
4 结语
在智慧医疗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医院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从风险识别、制度设计、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系统性对策,强调多部门协同与智能审计技术的融合应用。未来,医院应持续优化信息系统审计机制,提升防控能力,实现医疗信息安全、合规与高效的统一,助力智慧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蓉,王峰.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2,19(5):73–77.
[2]张静,赵海波.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医疗设备,2023,34(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