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自动化控制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李进

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 124100

化工行业因其工艺复杂、生产连续性强、原料易燃易爆等特性,历来是高风险行业之一。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企业财产损失,更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危害社会安全。因此,如何提高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化工自动化控制已逐步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通过引入先进的 DCS、SIS、PLC 等控制系统,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和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控与自动干预,有效降低了人为操作失误和突发事故的发生概率。本文将围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化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其在预警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响应及安全闭环管理中的实际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化工企业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1 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1.1DCS 系统在连续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DCS 系统即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其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特点,在化工连续生产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它将生产流程按区域或功能划分为多个控制单元,每个单元由现场控制站独立调控,同时通过操作站实现集中监控。在连续反应、精馏、传热等环节,DCS 能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经算法运算后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泵转速等执行机构,维持工艺指标稳定。例如在大型合成氨装置中,从原料气制备到氨合成的全流程,DCS 可协调各工序参数,避免因局部波动引发连锁反应,保障生产连续进行,同时降低人工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

1.2SIS 系统与本质安全设计

SIS 系统(安全仪表系统)是化工生产的“安全屏障”,专为应对超出正常操作范围的风险而设计。它通过独立的传感器、逻辑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对关键设备和工艺的安全监控。本质安全设计理念贯穿 SIS 系统构建,从硬件选型到软件逻辑均遵循“故障安全”原则——即使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也能导向安全状态。比如在压力容器超压场景中,SIS 系统可不受 DCS等其他系统干扰,独立触发泄压装置或紧急停车指令,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其设计需通过安全完整性等级(SIL)认证,确保在预设时间内完成安全动作的概率达标。

1.3SCADA 系统与远程监控技术

SCADA 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主要用于覆盖范围广、站点分散的化工生产场景,如油气管道输送、分布式储罐区等。它通过远程终端单元(RTU)采集分散站点的运行数据,经通信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对远距离设备的集中监视与控制。远程监控技术是SCADA 的核心支撑,借助无线通信(如 4G/5G、卫星通信)或有线网络,可实时获取偏远站点的压力、液位等信息,并能远程启停泵、调节阀门。例如在长距离输油管道监控中,SCADA 系统可及时发现泄漏点并远程关闭相关阀门,减少事故扩散风险,同时降低人工巡检的成本与安全隐患。

2 自动化控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实时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

实时监测是化工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部署在生产装置各处的传感器,持续采集温度、压力、液位、气体浓度等参数。自动化系统将实时数据与预设安全阈值对比,一旦出现超标或异常波动,立即触发多级报警机制——从操作室的声光报警、操作员的手机短信提醒,到关键岗位的语音通知。例如在化工储罐区,当液位超过上限或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时,系统可在 10 秒内完成报警响应,同时自动显示异常位置及历史趋势曲线,帮助操作人员快速判断风险等级,为初期处置争取时间。

2.2 自动联锁与紧急停车系统

自动联锁系统通过预设逻辑关系,实现设备间的协同保护,当某一参数异常时,联动相关设备动作以切断风险链。例如反应釜温度超标时,系统自动关闭进料阀并开启冷却系统,避免反应失控。紧急停车系统(ESD)是联锁机制的升级形式,在发生重大险情(如管道破裂、火灾信号触发)时,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切断所有进料源、停运关键泵机、打开安全泄放装置,将装置快速切换至安全状态。与人工停车相比,自动联锁和 ESD 可避免人为判断延迟或操作失误,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后果扩散。

2.3 安全数据分析与事故预警模型

自动化系统积累的海量生产数据,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对历史运行参数、报警记录、设备维护数据的分析,可识别潜在风险模式。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事故预警模型,通过挖掘温度波动频率、压力周期变化与设备故障的关联关系,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测可能发生的异常。在硝酸铵生产过程中,模型可基于结晶温度、搅拌速度等数据,预警物料结块引发的爆炸风险,使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调整工艺参数,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

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发展方向

3.1 控制系统的智能化与集成化趋势

智能化是化工自动化的核心发展方向,体现在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使系统具备自主决策能力。例如智能控制器可根据原料成分波动自动优化反应参数,无需人工干预;异常诊断系统能结合专家知识库,精准定位故障原因并给出处置建议。集成化则强调打破 DCS、SIS、SCADA等系统的信息壁垒,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功能协同。比如将生产实时数据与设备管理系统、安全仪表系统联动,形成“工艺-设备-安全”一体化监控体系,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风险管控水平。

3.2 人机界面设计与操作安全性提升

人机界面(HMI)是操作人员与自动化系统交互的核心载体,其设计优化直接影响操作安全性。现代 HMI 采用分层显示逻辑,将关键参数、报警信息、操作按钮按优先级排列,避免信息过载;引入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装置内部结构与物料流动状态,帮助操作人员快速理解系统状态。同时,通过操作权限分级、关键步骤二次确认、误操作防呆设计等功能,减少人为失误风险。例如在紧急停车操作界面,系统会强制弹出确认窗口并要求输入授权密码,防止误触导致非计划停车,平衡操作便捷性与安全性。

4 结语

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工具,已逐步实现从辅助控制向核心决策支持的转变。其在提高响应速度、减少人为失误、实现预警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互联化和自适应,为化工企业构建本质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企业应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与研发,强化系统维护与人员培训,推动安全管理理念与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管理效能,推动化工行业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伟,李志强,黄磊.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22,49(7):89-94.

[2]高翔,王婷婷,刘志国.SIS 系统在化工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17(11):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