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战略下成人高校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才旺
吉林市开放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宏观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现下明确提出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深度融合,构建“大教育”格局。在这一教育发展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也需立足于这一教育趋势,突破课堂教学单一模式,构建更多元的育人体系。博物馆所蕴含的实物资源以及场景化工具,也与成人教育强调实践性、情境性高度契合。因此,如何充分释放博物馆的教育潜能,将其应用于成人高校育人体系之中,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其重点要求成人教育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单一框架,而是朝向多元化的终身教育服务转型。在这一政策导向下,成人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向以“能力提升”和“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这一转变迫切需要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以丰富其教育内容与形式。
另一方面,从学习者个体需求视角来看,当代成人学习者也更为倾向于灵活且多元的学习方式,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是更希望在参与、实践和互动中实现知识的机构与能力提升。从这一角度而言,博物馆作为集实物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场所,与成人学习者的需求高度契合,也能够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更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因此,立足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之下,将“博物馆之城”战略融入其中已是大势所趋。
二、“博物馆之城”战略下成人高校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联合开发特色课程
在“博物馆之城”战略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成人高校可与博物馆联合开发特色课程,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架构,充分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可联合市域博物馆开展广泛需求调研,深入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知识缺口与学习期待。比如针对技能升级需求,可借助汲取机器局博物馆、炭素博物馆等的工业遗产资源,开发聚焦现代制造业与传统工业技术衔接的特色课程。而针对历史需求,则可结合市博物馆“松江万古流”历史展览来设计以地域文化认知为核心的素养课程,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实际需求的对接,避免资源转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鉴于博物馆数量相对较多,所以并非所有展品均适合转化为教学内容,需结合其教育适配性来进行筛选。比如以市满族博物馆的满族文物、非遗藏品为例,可优先选择与现代生活关联度较强的展品,提炼出适合成人学习的知识要点和技能模块,并注重将文物的动态展示转化为动态学习情境,促使成人学习者在具象化的情境下深入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与吸引力。
(二)进行师资队伍共建
进行师资队伍共建的目的主要是为突破传统教育机构与文化场所的人才壁垒,可整合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与成人高校讲师的理论优势,构建全新的师资发展体系,以优势互补,提高成人高校教育质量。具体来说,一方面,成人高校可与博物馆建立“双导师”机制,吸纳博物馆研究人员和自身讲解员来担任成人高校的实践导师,同时选派成人高校教师到市的各博物馆担任理论导师,将鲜活的内容带到成人教育课堂,打破传统师资管理的封闭性,形成动态开放的人才共享格局。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可针对成人高校教师开展相应培训,以提升教师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比如机器局博物馆可组织成人高校工业类专业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帮助教师理解工业文物背后的技术演进和文化价值,从而在教学中开发出更具实践性的课程模块,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除以上两者以外,立足于“博物馆之城”战略下,成人高校也需突破传统以高校单方评价为主的封闭模式,而是整合多元主体评价视角,构建立体化评价网络。比如高校教师侧重于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博物馆教育专员则可从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质量对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实践活动的适配性提出专业意见;成人学习者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也可进行学习体验和需求满足度的反馈,同时进行协同评价,避免单一主体的评价局限,从而更为客观反映“博物馆之城”战略下成人高校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并借助持续的反馈改进,推动博物馆资源与成人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之城”战略的深入推进,不仅为教育改革提供全新方向,同时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打破成人高校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助力成人学习者发展。因此,应不断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以协同育人态势,使博物馆成为成人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使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翔翯,丁晗雪.高校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使命与职能:变迁、挑战与对策[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5,11(2):89-97.
[2]张弛.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299(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