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廊道构建的湿地生态系统连通性恢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

作者

魏淑敏

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重要生态系统,在维系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致使湿地被大量破坏,呈现出了连通度下降、物种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使得以生态走廊建设为手段的新型生态维护理念被广泛重视,打破湿地区域之间相隔绝状态,给动物与植物提供迁徙路径与生存空间,促进生态系统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指出生态廊道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必要的措施。

一、生态廊道构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1 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

生态廊道消弭湿地碎片化所带来的隔离感,将零散的湿地有机连接起来,物质、能源、信息可以在碎片之间自由交流,有利于生态环境中物质、 传输。例如动植物借助生态廊道穿越不同的湿地区域,物种实现跨区域传播及基因信息交互, 破碎所带来的危害,如近亲繁殖及数量减少。同时可以作为动物移动通道,使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生活区内觅食、交配、越冬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1.2 提供生物栖息地

生态走廊作为较为富有的环境条件,它本身就形成了物种生存的场所,供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生存。它的内部具备一定的植被、土壤和水分,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资源、栖息地、繁殖处,鸟类能在其中的树枝上筑巢觅食;爬虫在其中的水中产卵、孵化后代;昆虫在其中栖息、繁殖。这便拓宽了生物生存的地域以及生存的范围,提高了物种的繁殖能力,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3 促进生态服务功能发挥

生态效益是湿地所具有的复杂性效益,例如净水、御洪、气候调节等。生态廊道建设能促进湿地生态网络的连通性,进而加强湿地生态网络的综合功能。例如通过生态廊道加强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促使不同区域湿地具有污染物扩散与分解的污染物转移能力,减少污染物积累并弱化环境负担。生态廊道能增强湿地的排洪能力,在暴雨期增加湿地可贮藏水域,弱化洪灾影响。

二、当前湿地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2.1 栖息地破碎化

很多地区的土地开发、堆积会使得湿地变得破碎、独立,不仅降低动植物种群栖息地环境的质量,而且还会阻隔动植物种群之间的交流以及遗传信息的交流,对于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不利的影响,一些稀有或濒临灭绝的物种由于栖息地的变小、破碎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威胁,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同时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破坏生态平衡及其功能。

2.2 水质污染

造成湿地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为工厂流出的污水、居民生活废弃物以及农田排泄产生的污染物。湿地内的有毒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危害湿地中水体生物的健康和繁衍,从而 导致生物群体内部分物种由于对水质的需求高而数量减少,从而使生物群体组成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水体中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湿地生态价值功能退化,如水的净化功能、蓄洪功能等,因此加速了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2.3 外来物种入侵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很多的外来动、植物进入了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的外来物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繁殖能力,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并与当地物种展开残酷的资源争夺之战,最终造成该地区当地的当地物种数量稀少且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基于生态廊道构建的湿地生态系统连通性恢复策略

3.1 科学规划生态廊道布局

需要考虑湿地现状的生态、景观、水文、气象等信息与特色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基础信息,将生态廊道进行方向、宽度、长度等方面的设置,同时还应确保其所连通的湿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其与生态环境的一致性,避免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3.2 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

植被是生态走廊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选择合适物种类型应注意自然环境情况和环境对动植物的制约因素,多选择生态效益高的适应力强的乡土树种,对地域适应性强,可与当地生物稳定地融合在一起,并且也应对植物多样性及垂直结构予以重视,创造丰富的环境利于不同生物生长。

3.3 加强生态廊道的建设和管理

生态廊道的设计质量一定要达到设计要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环境状况,对于土地、水体、植被等不造成不良影响。施工完成后对其加以养护,绿化植被的日常维护、病虫害防治和垃圾处理等应定期进行,以确保生态廊道的良好效能和外观效果。同时,应安装监控设备,对廊道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控,以便能及时发现一些问题,进而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3.4 促进生态廊道与湿地斑块的协同发展

生态廊道的建立以及对生态廊道和湿地的关系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间的关系应该要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发展局面,要避免生态链条的中断就要重视生态廊道与湿地的关联转化以及转变,可以通过缓冲地带或者转换地带将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顺利进行维护和过渡。

四、基于生态廊道构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

4.1 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环境

生态自然保护区要保护自然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就要丰富动物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居住场所。如设置不同的人工湖泊区域(浅湖、沼泽、岛屿),以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生活场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空间,如在人工湖泊种植水生植物,给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生活场所,设立人工湖浅滩、沼泽、岛屿给鸟类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筑巢、筑窝的空间。

4.2 保护和恢复本地物种

当地动植物种群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当地的物种保护和繁育问题,可以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等形式避免当地物种遭到干扰,也可以采取人工繁殖和放养的形式增加当地物种数目,比如对当地稀有的淡水生物物种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后在适合它们生长环境中投放。

4.3 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

强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提升广大公众对此重视的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开展生态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的活动,提升群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以及其对于生物多样性作用的了解,强化群众的保护观念和意识。也要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湿地保护的工作中去,诸如做志愿者或者是生态旅游等等工作形式,创建起全民人人参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氛围。

结束语:湿地构建生态走廊对于提高湿地的连接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布局湿地生态走廊、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加强湿地工程建设和营造多样生境等方式逐步改善湿地,增强湿地的联通度和物种多样性,但维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缓慢、艰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营造出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优美、健康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周园,叶小洲,王少鹏.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0):1127-1139.

[2]王磊.湿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索[J].科技新时代,2023(4):99-102.

[3]张荣超.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湿地生态恢复[J].花卉,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