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视角民间舞蹈融入大学舞蹈课堂的路径分析
张倩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泸州市 646000
引言
全球文化冲击的当下,我国的民族舞蹈土壤发生变化,传承面临挑战。为保护我国的文化,大学舞蹈课堂成为民族舞蹈传承的新舞台。新时代下,大学学生对文化具有天然的认同感,引入民族舞蹈到大学舞蹈课堂中,可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民族舞蹈与大学舞蹈课堂结合路径还需探索,本文主要分析大学舞蹈课与民族舞蹈结合面临的现实困境,讨论核心路径的构建,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1.当前民间舞蹈融入大学课堂的现实困境分析
1.1 文化内涵剥离
当前大学的舞蹈课程注重技巧讲解,而忽视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常见的舞蹈学习重点在技巧、风格、节奏的模仿与训练,未能深度挖掘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场景、精神与情感表达等。学生学习动作、节奏与技巧,却忘不了背后的文化意义,难以把握文化内涵,无法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人。
1.2 教学模式固化
大学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化,多数采取的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练习的方式,此类方式能帮助学生纠正动作、了解技巧,却忽视了情感的共鸣。民间舞蹈的传承者多在民间环境中长大,舞蹈来自“口传心授”。标准化传授能够提高传授的效率,却无法深切体会背后的文化。缺乏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文化感情与自主探究能力[1]。
1.3 传承与创新失衡
传承与创新之间难以平衡,传承追求复原与模仿,力求保证舞蹈的“原汁原味”,而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让传统文化适应新的需求。但二者都难以在保持原貌与满足现代审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部分创新完全脱离实际,不尊重原文化,导致舞蹈彻底脱离文化根基。而部分传承又过于保守,原本的舞蹈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无深刻挖掘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二者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1.4 资源整合与保障机制不足
部分民间舞蹈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民间传承缺乏统一的学习模式与传授机制,传承人想要学习都难以尝试。其次,部分民间舞蹈需要使用特殊道具,教具缺乏、理论知识支持缺乏等,都导致民间舞蹈传承困难,学生也缺乏学习的途径,校外的体验场所稀少,无法进入民间体验民俗,感受舞蹈背后的深沉文化。
2.非遗视角下民间舞蹈融入大学课
2.1 构建文化机制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舞蹈课程中加入理论基础与文化课程,比如《民间舞蹈文化概论》《中国民俗学》与特定的舞蹈的文化研究,提升文化教学力度,让学生从文化、民俗、环境、历史等角度解读舞蹈文化,了解舞蹈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课程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教导技巧,还需要教导文化,讲解动作的由来、寓意等,部分舞蹈还具有民间传说、习俗与节庆仪式相关,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了解舞蹈背后的深层次文化。
2.2 创新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大学舞蹈课程可邀请非遗舞蹈传承人现场演示,与非遗舞蹈传承人签订契约,让舞蹈传承人固定前来授课,真切体会舞蹈真实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舞蹈文化,传递最真切的风格与情感[2]。
利用现代教具,比如多媒体、影像、音乐、服饰等营造文化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并通过 PPT 展示、小报告等方式展示成果。
2.3 搭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课堂作为最重要的场所,是基本教学的承载地。舞台则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场所,创新与学习的成果能在舞台接受公众的审视,实现从“作业”到“剧目”的升华。田野溯源则是学生舞蹈采风的关键环节,从民间文化中来,到民间文化中去探索,最后成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将是民间舞蹈传承的必经之路。最后是数字赋能,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自媒体、VA/AR 等技术的利用,保留更多与民间舞蹈相关的数据,保障非遗文化继续传承。
3.实施保障与评价机制
3.1 校地协同,资源整合
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非遗体验中心,将非遗舞蹈、非遗手艺等相关文化保存下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大力鼓励企业与非遗联动,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大学生可通过非遗传承基地体验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技巧,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3.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全面加强,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情感、文化的传承,无法为学生全面介绍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意义,影响文化的传承。加强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双师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文化传承顺利,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3.3 教材与资源库开发
校方可以与地方政府联合编写民间舞蹈教材,鼓励民间舞蹈系统化、标准化。系统地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并收集与民间舞蹈相关的影像、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行储存,建立数字档案库,为文化长久传承做出努力[3]。
3.4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改善技术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田野体验时间、技巧提升、情感充沛等都纳入评价范围,提升评价的全面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一直是国民的骄傲,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久远的文化与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作为文化传承与习俗的重要展现方式,一直受到国家重视与保护,文化与育人相结合,才是让民族文化与大学舞蹈课堂走到一起,让文化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剑眉。非遗视角下民间舞蹈融入大学舞蹈课堂的路径分析[J]。运动- 休闲:大众体育,2023(2):0196-0198.
[2] 何以诺.课程思政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陶瓷艺术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J].江苏陶瓷, 2024, 57(5):19-20.
[3] 邢羽桐。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美术馆, 2024, 5(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