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刘展瑞 何雅欣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等重要使命。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结构日趋复杂,面临的市场风险、合规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的监督与评价,能够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规范权力运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深入研究审计学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路径与实践策略,对于完善国企治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审计学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领域
2.1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基础领域,重点核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对财务报表、资金往来、资产负债等的审计,揭露虚增利润、挪用资金、资产流失等问题,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同时,财务审计结果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监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2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聚焦企业内控体系的健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业务流程中的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预警等机制是否完善。例如,对采购环节的内控审计,需检查供应商选择、招标流程、合同签订等环节是否存在控制漏洞,防止利益输送与舞弊行为。
2.3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突破传统财务监督范畴,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国有企业在资源利用、政策执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成效。例如,对国企承担的重大民生工程,审计需综合评估项目进度、成本控制及群众满意度,确保国有资本的公益属性。
2.4 合规审计
合规审计围绕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监管要求及企业内部制度,检查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中,合规审计可确保操作流程符合《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规定,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的法律纠纷。
三、国有企业审计实践的方法创新与实施路径
3.1 审计方法的创新发展
3.1.1 数字化审计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手工审计已逐步被数字化审计取代。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企业 ERP 系统、财务软件、业务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全景扫描,识别异常交易与数据勾稽关系偏差。例如,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对采购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快速定位价格异常的采购订单;通过持续审计系统(CAATs)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大额资金异常划转。
3.1.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核心,根据风险等级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先通过战略分析、业务流程梳理识别高风险领域(如海外投资、金融衍生品交易),再针对性设计审计程序。这种模式避免了 “ 全面审计、面面俱到” 的资源浪费,使审计重点更贴合企业实际风险分布。
3.2 审计实践的实施路径
3.2.1 构建 “ 三位一体” 审计协同机制
整合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内部审计负责日常风险监控与流程优化,国家审计侧重政策执行与国有资产监管,社会审计提供独立的财务报表鉴证。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计计划、结果及整改情况的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审计与监督空白。
3.2.2 完善审计全流程管理
审计实践需覆盖 “ 事前 - 事中 - 事后” 全周期:事前审计聚焦决策环节的科学性,如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计;事中审计
跟踪业务执行过程,及时纠正偏差,如对工程项目进度与预算执行的动态审计;事后审计评估结果与整改效果,形成 “ 审计 - 整改 - 问责” 闭环。
3.2.3 强化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
国有企业审计涉及财务、法律、工程、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需打造复合型审计团队。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与行业认知,例如掌握 Python 数据分析、区块链审计等新技术;建立审计人员轮岗机制,使其熟悉企业不同业务板块的运营模式,增强审计判断能力。
四、国有企业审计实践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4.1 主要挑战
4.1.1 审计信息化水平与业务复杂度不匹配
部分国有企业虽引入数字化审计工具,但数据孤岛问题突出,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数据采集不完整、分析效率低下。同时,新兴业务(如跨境电商、金融科技)的复杂性对审计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数据分析模型难以应对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
4.1.2 审计结果运用与整改落实不到位
审计发现问题后,部分国企存在 “ 重审计、轻整改” 现象,整改措施流于形式,未从制度层面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审计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任免的关联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4.1.3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壁垒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导向存在差异,外部审计侧重合规性与问责,内部审计聚焦经营优化,导致审计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不畅。例如,社会审计的抽样方法可能与内部审计的全面检查存在冲突,影响审计结论的一致性。
4.2 优化策略
4.2.1 推动审计数字化转型
国有企业应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平台,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实时对接;引入人工智能审计系统,开发适用于特定业务场景的算法模型,如针对供应链金融的欺诈识别模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通过分布式记账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升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4.2.2 健全审计结果转化机制
建立审计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责任部门与时限,将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重大审计发现问题实行 “ 一把手” 督办制,确保整改措施落地;推动审计结果公开(涉密信息除外),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整改透明度。同时,通过审计结果分析提炼共性问题,倒逼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实现 “ 以审促管” 。
4.2.3 深化内外审计协同机制
建立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审计计划阶段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劳动;统一审计标准与口径,例如参照《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规范审计流程;外部审计可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但需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形成监督合力。
五、结束语
当前,国有企业审计实践仍面临信息化水平不足、结果运用不充分等挑战,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机制创新与协同治理加以解决。未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与审计技术的迭代,审计学将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成为监督约束的 “ 紧箍咒” ,更将成为价值创造的 “ 助推器” 。深入探索审计学与国有企业实践的融合路径,对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津津. 审计在国有企业工业项目投资建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 财会学习, 2023, (07): 104-106.
[2]陈婷婷. ESG 理念下国有企业公共投资审计路径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2, (08): 182-186.
[3]姜浩.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审计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J]. 中国内部审计, 2022, (06):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