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韩璐 张锐 王利江 沈星星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1. 引言
在“ 智能 +′′ 的时代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且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虚拟教研室作为教育信息化 2.0 的核心载体,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打破时空限制、整合跨学科资源和构建数字化教学场景,虚拟教研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虚拟教研室重构创新创业活动设计,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2. 理论框架
本文基于“ 技术赋能-场景重构-能力进阶” 的三重逻辑构建了虚实融合的创新创业活动设计模型。该模型包含虚拟资源层、协作网络层、活动场景层和评价反馈层四大模块。虚拟资源层整合了MOOC、专业数据库和仿真模拟工具等数字化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协作网络层则建立了跨学科导师团队,形成了“ 1(专业导师) +N (企业/技术导师)” 的指导模式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与碰撞。活动场景层设计了“ 线上理论学习-虚拟仿真实践-线下项目路演” 的混合式流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评价反馈层则开发了过程性评价指标,结合平台数据与创业成果进行综合评估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3. 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虚实融合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年级的 120 名学生并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创新创业周活动模式,仅包含线下讲座和路演;而实验组则采用虚实融合模式,活动周期延长至 4 周。研究通过问卷、平台日志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创业意愿、能力自评以及大赛获奖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学生平均访问虚拟教研室的次数远高于对照组,跨学科团队项目占比也大幅增加。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在市场洞察和技术整合等维度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项目获奖率达到了对照组的三倍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虚实融合模式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项目孵化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4. 讨论
虚实融合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展现出诸多优势。在优势层面,它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虚拟教研室平台使各高校间可以共享优质导师资源,缩小教育差距。虚实融合模式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实践场景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试错成本,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工具进行商业模式测试,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最后,该模式还构建了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虚实融合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对虚拟平台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数字化能力培训;过程性数据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软技能发展情况;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运营也需要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创业活动设计模型,并依托于某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项目孵化率方面的显著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虚实融合模式能够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为进一步推动该模式的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高校应将虚拟教研室纳入“ 双创” 教育评估体系并设置专项建设经费;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政策层面应鼓励跨校企虚拟教研室联盟建设;设立“ 双创” 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元宇宙等新技术对教育场景的重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 “ 互联网 +′′ 背景下孵化支持体系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4, (24): 91-93+107 .
[2]王伟健. 浅谈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J]. 中国信息界, 2024, (09): 173-175.
[3]冉陆荣,罗文宝,周峰.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 15 (06): 53-59.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智能 +′′ 时代高校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前沿探索与实践分析与研究(2023cxcy145);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智能 +′′ 时代高校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前沿探索与实践分析与研究(JYZD202307);研究生教育中共同体式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及研究(YJSJG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