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
王梦婷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河道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在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河道污染、生态退化、岸坡失稳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多以工程安全和防洪排涝为主要目标,过度采用硬质化、渠化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程需求,但却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近年来,生态修复理念逐渐引入河道治理工程中,强调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解决河道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将对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生态修复理念下河道治理工程技术创新
2.1 生态护岸技术创新
传统的河道护岸多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材料,阻断了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态护岸技术创新致力于恢复河道岸坡的生态功能,常见的新型生态护岸技术包括植物护岸、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岸等。
植物护岸是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同时通过植物的蒸腾、吸收等作用净化水体。例如,在河道岸坡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植物还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石笼护岸则是采用金属网笼内装填石块的方式构建护岸结构,石块之间的孔隙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水流可以在石笼缝隙中流动,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生态袋护岸是将装有植物种子和营养土的生态袋堆叠成护岸结构,生态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特性,既能保证岸坡稳定,又有利于植物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逐渐形成自然的生态景观。
此外,一些复合型生态护岸技术也不断涌现,将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如植被混凝土护岸,在混凝土中添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保水剂,使混凝土既能满足护坡强度要求,又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2.2 生态清淤技术创新
传统的清淤方式如机械挖泥、水力冲淤等,虽然能够清除河道淤泥,但容易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可能导致底泥中污染物的二次释放。生态清淤技术创新注重在清淤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清淤效率和效果。
环保绞吸式清淤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态清淤技术,它通过专用的环保绞刀头对河底淤泥进行切削,然后利用绞吸船将淤泥吸出。该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清淤深度,减少对河底原生土层的扰动,同时配备的泥浆处理系统可以对吸出的淤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避免淤泥中的污染物扩散。
生物清淤技术也是生态清淤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淤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降低淤泥的厚度和污染程度。例如,向河道底泥中投放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剂,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同时,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净化底泥和水体。
此外,生态清淤还强调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将清出的淤泥经过处理后用于土地改良、制砖等,实现淤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清淤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3 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旨在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对河道水体进行净化。
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基质可以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则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还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有助于恢复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浮岛技术也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生态浮岛是在水面上构建的漂浮载体,上面种植水生植物。浮岛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浮岛可以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此外,生态浮岛还能起到美化河道景观的作用。
水动力调控技术通过改善河道水流条件,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例如,通过建设橡胶坝、节制闸等水利设施,调节河道水位和水流速度,促进水体的循环和交换,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的发生。
三、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实践案例
3.1 案例一: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某城市河道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道岸坡硬质化现象明显。基于生态修复理念,该河道治理工程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
在生态护岸方面,采用了植物与石笼相结合的复合型护岸技术。在岸坡下部采用石笼护岸,保证岸坡的稳定性;在岸坡上部种植垂柳、菖蒲等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态景观。生态清淤采用环保绞吸式清淤技术,对河道底泥进行精确清除,并对清出的淤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地的土壤改良。
水生态修复方面,建设了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在河道沿岸构建了多个小型人工湿地,对上游来水进行预处理;在河道水面布置了生态浮岛,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经过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2 案例二:某乡村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某乡村河道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和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导致河道淤积严重,生态功能退化。该河道治理工程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工程措施。
生态护岸采用生态袋护岸技术,在岸坡上堆叠生态袋,并在生态袋中种植狗牙根等草本植物,既稳定了岸坡,又恢复了植被。生态清淤采用生物清淤技术,向河道底泥中投放微生物菌剂,并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加速底泥的分解和净化。
同时,实施了水动力调控工程,通过修建小型水坝和疏通河道,改善河道水流条件,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经过治理,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河道淤积问题得到解决,水质得到提升,周边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乡村生态景观得到明显改善。
四、结论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在河道治理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然而,当前的生态修复工程仍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工程建设模式、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河道治理工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陈吉宁,胡春宏,彭文启。新时代中国河湖保护治理:形势、任务与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02):1-10.
[2]史良胜,杨正策,吴林键,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3,21(05):85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