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浅议
王娇
湖北省南漳县李庙镇闫坪初级中学 湖北襄阳 441500
一、引言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时空与资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多媒体特性、交互性及资源整合能力,可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营造更加开放、动态、高效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抽象的文学概念与复杂的情感表达,传统讲授式教学易使学生感到倦怠。信息技术可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欲。以《黄河颂》教学为例,仅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以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结合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影像,课堂氛围会热烈许多,使学生仿佛置身黄河岸边,与诗人产生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增强了课堂参与度,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知识内化
语文教学中,一些课文因涉及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或抽象哲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借助动态演示、虚拟仿真等手段,将复杂知识具象化[1]。如《斑羚飞渡》的教学,仅靠文字描述,学生难以想象斑羚群牺牲个体飞渡的惊心动魄场景;利用 Flash 动画模拟并配以悲壮的背景音乐,学生可直观感受生命的壮烈无私,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此外,在古诗词意象分析方面,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对比、动画演示等方式,可帮助学生理解“月”“柳”“雁”等意象的象征含义,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三)拓展学习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突破了教材与课堂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多元学习资源,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又可培养其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资料,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绿色蝈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用搜索引擎查找蝈蝈的形态、习性及科学价值等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同时,在线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库的建立,使学生可随时获取权威资料,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设施陈旧,资源整合不足
部分学校因经费或观念的限制,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滞后,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硬件普及率低,信息化教学难以开展。即便配备了相关设备,因缺乏统一管理,资源分散在不同平台,教师筛选素材耗时较长,教学效率难以保证。某校购置了电子白板后未建设配套资源库,教师准备《背影》课件时,要从多个网站下载素材,致使课件质量差别较大。
(二)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具备设备操作和资源设计能力,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掣肘,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仅将信息技术当作“PPT 播放工具”,未发挥其交互性与创新性的优势。如在制作微课时,部分教师仅是简单录课,缺少针对性剪辑与互动设计,内容冗长、重点不明,学生兴趣不高。还应注意的是,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加剧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分化。
(三)教学模式单一,融合不够深入
当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多用于“课件展示”,未能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深度融合。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仅用图片展示意境,未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等资料进行深度解读,导致学生对诗歌的认知较为浅显。而且部分教师对技术手段过度依赖,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使课堂变成了“技术秀场”,削弱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2]。
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建立专业化培训体系
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主体,其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应构建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其信息素养。要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技术水平的教师设计差异化课程,如为青年教师开设“微课设计与制作”等实操课,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为资深教师重点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等理论指导,助其突破传统思维。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技术 + 内容”双驱动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借助 VR、AR 等技术打造三维立体课堂,推动语文课堂从“平面阅读”升级为“立体体验”,提升学习效果。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设计 VR 场景,让学生“穿越”至宋代庭院,通过视角切换、细节放大等功能,多维度感知文本意境,甚至以第一人称视角复述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的心境。
2.任务驱动法:以问题导向促进深度学习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师可借助在线协作工具(如腾讯文档等)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方案制定与成果展示等任务。如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中,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分析演讲的修辞与情感并录制模拟视频。执行任务时学生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平台监控各小组的进度,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任务目标与教学重点相符。
3.微课辅助教学:以碎片化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
微课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适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难点突破[3]。教师可依据学情,将课文重难点拆解为多个微课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知识讲解、例题演示与互动练习。例如,在《藤野先生》教学中,教师可制作“留学背景”“形象分析”“主题解读”等微课,每个微课时长 8~10 分钟,并设置即时对应习题等反馈环节。学生可自主选择观看顺序,反复观看未掌握的内容,实现差异化学习。教师可借助后台相关数据识别学生的薄弱点,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优化资源整合机制,构建开放共享生态
1.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学校应统筹规划,建立包括课件、微课、试题、案例等的校本资源库,并配备智能检索系统,方便教师快速定位所需素材。如某校开发的“语文资源云平台”,分类存储了多种资源(如课件、学生作品等),并设置“诗词”“阅读教学”等标签体系,教师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资源。平台还支持资源评价功能,用户可对资源打分留言反馈,助力其他教师筛选优质内容。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并拓展学习资源。然而,其应用仍面临设施陈旧、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及融合不深等问题。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及优化资源整合等途径,能够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月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22,(09):25-26.
[2]柯生金.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