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探究

作者

付灵

荆州市荆州小学 434000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等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成长至关重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本文将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分析教学策略,并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内涵

1.1 定义与分类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个体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活动能力。它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涵盖多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通过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揭示数学规律,如证明几何定理时的严谨推导;抽象思维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像用函数描述变量关系;空间思维处理图形与空间位置关系,例如理解立体几何中的线面位置;创新思维则突破常规思路,提出新颖解法,如探索非常规数学问题的独特思路。这些思维能力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数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是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关键素养。

1.2 新课标中的要求

新课标对数学思维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经历数学抽象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高中阶段则进一步要求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新课标还注重思维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倡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

1.3 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影响

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在学科学习上,强大的数学思维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物理、化学等理科的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如用函数思维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在文科学习中,也可借助数学的逻辑推理梳理知识脉络,提升论证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数学思维是学习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如经济学中的数学建模、计算机算法设计都依赖严谨的数学思维。此外,数学思维培养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使其在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受益,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教学策略与实践

2.1 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

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如购物计算、建筑设计等,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例如在“百分数应用”教学中,创设“商场打折促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折扣方案的优惠程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验证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从简单计算到复杂方案优化,逐步提升思维难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2 合作学习的推广

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拓宽思维视角。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有的学生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有的学生用方格纸测量,不同方法的碰撞激发思维创新。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质疑同伴的思路、反思解题过程,提升思维的严谨性。教师需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分工,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反思,使合作学习成为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平台,实现“1+1>2”的思维增值效果。

2.3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高阶表现,培养需从多方面入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如用非常规思路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和引导,保护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培养则要求学生对数学结论、解题过程进行质疑和反思,如验证定理的适用条件、检查计算过程的正确性。例如在“统计图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批判不合理的统计结论,培养数据质疑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设计,如“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学校旗杆高度”,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方案,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和层次。

三、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3.1 典型案例展示

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近似 180 °,引发猜想。然后组织小组合作,通过撕角拼合、折角等方法验证猜想,其中有学生提出“凸四边形可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内角和为 360 °,能否推广到 n 边形”,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实现思维迁移。另一个案例是“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学生除了用传统假设法,还提出“抬腿法”“方程法”“列表法”等多种解法,教师引导比较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培养创新思维。这些案例体现了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对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展示了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发展过程。

3.2 教学实践中的挑战

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思维过程的引导,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定理,缺乏深度思考;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差异大,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少数学生主导话语权,其他学生思维参与度低的现象;开放性问题设计时,学生的思维可能偏离数学本质,教师需及时引导而不扼杀创新。此外,新课标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部分教师自身的思维素养和教学策略有待提升,难以有效实施思维培养教学,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际的教学探究和策略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张红梅.(202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10),22-24.

李明珠.(2020).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基础教育参考,(4),53-56.

周立波.(2019).探究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创新论坛,(35),114-116.

刘洋.(2022).新课程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教育,(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