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于有阳 魏可崎
北汽集团工程研究总院 北京市 101300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整车动力学性能对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新能源汽车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分析
1.1 总布置参数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是指对整车性能起关键作用的结构与空间参数,主要涵盖轴距、轮距、质心位置、轴荷分配、零部件布局等。轴距决定了车内空间与行驶稳定性,较长轴距可提升乘坐舒适性,但会增加转弯半径;轮距影响车辆横向稳定性,宽轮距有助于增强过弯能力。质心位置与轴荷分配直接关系到车辆操控性能,合理的轴荷分配可提升抓地力与制动效能。这些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车辆用途(如乘用车、商用车)决定了空间布局需求;动力系统类型(纯电动、混合动力)影响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布置;法规标准对车辆尺寸、安全性能的要求也约束着参数设计。此外,制造工艺、成本控制及用户需求同样会影响总布置参数的确定。
1.2 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布置参数对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性能有着显著影响。轴距与轮距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轴距过短会降低直线行驶稳定性,过长则影响灵活性;宽轮距可减少侧倾,提升过弯速度。质心高度与位置关乎车辆的俯仰与侧倾特性,较低的质心高度能降低车辆侧翻风险,优化质心前后位置可改善加速、制动时的轴荷转移,提升轮胎附着力。轴荷分配影响驱动轮的抓地力,前、后轴荷接近 50:50 的分配比例,有助于实现更均衡的动力传递与操控性能。此外,电池包、电机等部件的布局会改变整车转动惯量,影响车辆的加速、转向响应速度,合理的总布置参数设计是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性能的基础。
1.3 不同参数设置下的动力学性能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总布置参数设置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性能,能清晰发现参数优化的重要性。以轴距为例,在小型城市通勤车中,较短轴距(如2.5 米)可实现灵活转向,适合狭窄道路行驶,但高速过弯时稳定性欠佳;而在中大型 SUV 上,较长轴距(如 3 米)能提升乘坐舒适性与高速稳定性,但转向灵活性下降。轴荷分配方面,前置前驱车型若前轴荷占比过高(如60% ),易出现转向不足;后置后驱车型后轴荷过大(如 70% ),则可能导致转向过度。通过仿真与实车测试,对比不同参数组合下车辆的加速性能、制动距离、过弯极限等指标,可量化分析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为参数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找到满足特定性能需求的最佳参数组合。
2.多目标优化方法在新能源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2.1 多目标优化方法概述与应用意义
多目标优化方法是指在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函数(如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中,寻求最优解或 Pareto 前沿解集的数学方法,常见的有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在新能源汽车设计中,车辆性能需求呈现多元化,既要高动力输出,又要低能耗,还需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单一目标优化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多目标优化方法可综合考虑多个性能指标,通过对设计参数的全局搜索,找到平衡各目标的优化方案。其应用意义在于,打破传统设计中各性能指标独立优化的局限,实现整车性能的协同提升,同时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对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品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优化研究
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可对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进行系统性优化。以遗传算法为例,将轴距、轮距、质心位置等总布置参数作为决策变量,以加速时间、续航里程、乘坐空间等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对参数组合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逐步筛选出满足多目标要求的参数解集。研究表明,采用多目标优化后,某新能源车型在保证续航里程提升 10% 的同时, 0⋅100km/h 加速时间缩短了 1.5 秒,车内后排腿部空间增加了 50mm 。通过对 Pareto 前沿解集的分析,工程师可根据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参数组合方案,实现总布置参数的精准优化。
2.3 优化方案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评估
对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优化方案,需从多个维度评估其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如 ADAMS、MATLAB)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模拟车辆在不同工况(直线加速、紧急制动、蛇形绕桩)下的行驶状态,对比优化前后车辆的加速度、减速度、侧倾角、横摆角速度等动力学响应参数,量化性能提升幅度。同时,进行实车道路测试,在专业试验场及实际道路环境中,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例如,某车型优化后,过弯时侧倾角减小 20% ,制动距离缩短15% ,加速响应更加灵敏。结合仿真与测试结果,全面评估优化方案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为方案的工程应用与产品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3.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学性能优化策略探讨
3.1 动力学性能优化需求与挑战
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性能优化面临着多重需求与挑战。消费者对车辆的加速性能、操控稳定性、制动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同时需兼顾舒适性与经济性,这对动力学性能优化提出了更高目标。然而,新能源汽车独特的动力系统(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高转速电机)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电池包的重量分布影响质心位置,电机的瞬态扭矩输出特性增加了动力控制难度。此外,法规对车辆碰撞安全、能耗排放的严格要求,以及有限的研发周期与成本预算,都限制了优化策略的实施。如何在满足多重约束条件下,实现动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是新能源汽车研发面临的关键挑战。
3.2 常见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
新能源汽车常见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加速性能、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加速性能以 0⋅100km/h 加速时间衡量,反映车辆的动力输出能力,受电机功率、扭矩特性及传动系统效率影响;制动性能通过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评估,关乎行车安全,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摩擦材料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操纵稳定性指标有转向灵敏度、侧倾梯度、不足转向度等,与车辆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及总布置参数密切相关;平顺性则以车内振动、噪声水平体现,影响乘客乘坐舒适性,涉及悬挂阻尼、轮胎刚度及车身结构设计。深入分析这些指标的影响因素与相互关系,是制定有效动力学性能优化策略的前提。
4 结语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优化车辆设计,提高动力学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优化与动力学性能提升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更高效的优化方法与技术路径,以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明,李红.(202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总布置参数优化研究.《汽车工程》,(2),45-58.
[2]张强,刘芳.(2024).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性能多目标优化方法探讨.《汽车技术》,(5),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