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医务管理要点研究

作者

郭红

勐海县人民医院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666200

引言: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作为连接城乡医疗体系的枢纽,县级医院承担着80%以上县域居民的基本诊疗任务,但其设备配置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三级以下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高出平均值2.3 倍,凸显基层质控短板,在此背景下,研究符合县域实际的医务管理模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既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看病难”问题的破题之钥。

1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

1.1 制度化建设:规范诊疗路径与操作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的根基在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县级医院通过构建标准化的诊疗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制度化建设不仅涉及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更需要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日常医疗实践中,使每一项医疗决策都有据可依。县级医院在推进制度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国家级诊疗指南转化为适合本院特点的操作规程。这种转化过程要求医务管理部门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各科室的诊疗特点,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通过建立覆盖门诊、住院、手术等各环节的标准操作程序,医院能够减少诊疗过程中的随意性,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县级医院需要通过定期培训、考核评价等方式,确保医务人员将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人才培养机制:专科能力与全科素养并重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的支撑,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医务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对基层医疗的复杂性,县级医院医生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科诊疗能力,又要拥有全面的全科医学素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医院应当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年资、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务人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年轻医师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通过规范化培训打牢临床基础;中级医师注重专科技能提升,鼓励其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高级医师则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经验传承与学术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还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与人文关怀能力,使其能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体现温度与情怀。

1.3 应急响应体系: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优化

县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急响应体系的构建需要从预案制定、人员配置、物资储备、演练实施等多个维度统筹考虑,形成环环相扣的应急处置链条,医院应当根据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级别事件的响应流程、人员职责、资源调配方案。预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县级医院的实际承载能力,既要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又要避免因准备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2.1 资源配置失衡:设备更新周期过长与耗材短缺矛盾

县级医院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大型医疗设备更新周期过长与日常耗材频繁短缺并存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医疗质量提升。许多县级医院的影像设备、检验仪器等使用年限超过十年,技术性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诊疗需求,但由于资金限制难以及时更新换代,设备老化不仅影响诊断准确性,还可能因故障频发影响正常诊疗秩序,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基础医疗耗材如注射器、输液器、敷料等经常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临床科室不得不频繁调整治疗方案或延迟手术安排。

2.2 质控执行偏差:形式化检查与实质性改进脱节现象

医疗质量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县级医院在质控工作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检查活动与质量改进之间出现脱节。质控部门制定了详尽的检查标准与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各类专项检查,但这些检查往往流于表面,重点关注文书记录是否完整、流程是否符合规定,而对实际医疗质量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洞察[2]。临床科室为应对检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资料准备、台账整理等工作中,反而挤占了临床诊疗时间,检查结束后,发现的问题往往以通报批评、扣分处罚等方式处理,缺乏针对性的改进指导与跟踪落实机制。

2.3 信息化滞后:电子病历系统利用率不足及数据孤岛效应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但县级医院在这方面明显滞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利用不充分,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形成数据孤岛。虽然大部分县级医院已经建立了电子病历系统,但实际使用中往往只发挥了电子化存储功能,对于临床决策支持、质量监控预警等高级功能开发不足。医生在使用电子病历时更多是完成录入任务,系统无法提供智能化的诊疗建议或风险提示,难以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医疗质量方面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检验系统、影像系统、药房系统等各自为政,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这种信息孤岛现象导致患者在不同科室就诊时需要重复检查,医生无法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影响了诊疗效率。数据的分散存储还使得医院难以进行综合性的质量分析,无法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错失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的机会。

2.4 法律认知淡漠: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性缺失引发的风险

医疗文书是医疗行为的法律凭证,其书写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但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文书书写不规范的问题。病历记录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完整、修改不规范等,这些看似细节的疏漏在医疗纠纷中可能成为不利证据。部分医生对病历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治疗效果好就行,忽视了规范记录对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作用。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流程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有些医生为图省事简化告知内容,或者在患者未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匆忙签字,埋下了纠纷隐患。医嘱书写的随意性也较为普遍,口头医嘱执行后未及时补记,药物剂量、用法书写不准确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文书书写得不规范不仅增加了医疗风险,在发生纠纷时还可能使医院处于被动地位。

针对县级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医务管理的系统性提升策略

3.1 建立区域共享机制与分级采购计划

面对资源配置失衡的困境,县级医院需要跳出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通过构建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统一的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医疗设备、耗材、人力资源的统筹调配。县医院作为龙头单位,应当牵头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将使用频率较低但必需的大型设备纳入共享范围,制定设备使用排期表,各医疗机构按需预约使用。设备维护保养由县医院统一负责,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5]。在耗材采购方面,县级医院应当摒弃各自为政的采购模式,建立分级采购计划体系,根据耗材的使用频率、临床重要性等因素,将其分为 A、B、C 三个等级。A 级耗材为急救必需品,采取安全库存管理模式,设定最低库存量,一旦低于警戒线立即启动紧急采购程序;B 级耗材为常规使用品,采用定期采购模式,根据历史使用数据预测需求量,每月集中采购一次;C 级耗材为非常规使用品,采取按需采购方式,避免积压浪费。采购计划的制定要充分征求临床科室意见,由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部门联合评估,确保采购品种、数量与临床需求相匹配。

3.2 推行科室自查+交叉互评双轨制

针对质控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县级医院需要创新质控模式,建立科室自查与交叉互评相结合的双轨制质控体系,将质量管理的主动权交还给临床一线,科室自查机制要求各临床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士为成员,每周开展一次科内质量分析会。质控小组要制定符合本科室特点的质量检查表,涵盖病历书写、诊疗规范、护理质量、医患沟通等各个环节,科室自查不是简单的查找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改进措施,形成PDCA 循环。交叉互评机制是双轨制的重要补充,每月组织不同科室之间的质量互查活动。互查小组由被查科室的对口科室派出,内科查外科、外科查内科,避免了同一系统内的人为因素干扰。互查内容不局限于文书记录,更注重观察实际诊疗过程,评估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软性指标。互查结束后,检查组要与被查科室进行面对面反馈,不仅指出存在的问题,还要分享本科室的优秀做法,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3 分阶段实施模块化信息系统升级

破解信息孤岛困境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县级医院应当采取分阶段、模块化的升级策略,在有限预算内逐步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一阶段重点解决数据标准化问题,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现有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制定统一的数据字典,规范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编码、药品目录等核心数据的录入标准,各系统厂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接口改造,确保数据格式的一致性,这一阶段虽然不涉及大规模系统更换,但为后续的系统整合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着力构建临床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各系统中的患者诊疗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数据中心采用中间件技术,不改变原有系统的运行模式,只是在后台建立数据交换通道,医生在工作站上可以调阅患者在不同科室的就诊记录、检查结果、用药历史等完整信息,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目标。数据中心还要具备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类质量指标报表,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第三阶段是智能化应用开发,在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引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为医生提供诊疗建议;在医生开具处方时,自动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剂量合理性审查,降低用药错误风险,护理模块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自动生成护理计划,提醒护士执行各项护理措施。质控模块能够实时监测各项质量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预警。

3.4 开展情景模拟法治教育培训

提升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能依靠枯燥的法条讲解,县级医院需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让医务人员在仿真环境中体验法律风险,增强规范执业的自觉性。情景模拟培训以真实的医疗纠纷案例为蓝本,由医务科联合法务部门编写培训剧本,涵盖知情同意、病历书写、医疗事故处理等高风险环节,参训人员分组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按照剧本演绎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培训中设置多个决策节点,参训人员需要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向不同的结果,比如在知情同意环节,如果医生简化告知内容或忽视患者疑问,后续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如果充分告知并耐心解释,则能获得患者理解配合。通过这种互动式体验,医务人员能够深刻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每次模拟结束后,要组织深入的案例剖析,由法律顾问点评各环节的法律风险点,讲解正确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本研究提出的管理优化路径充分考量了县级医院的资源配置现状与服务辐射功能,通过建立跨机构协作网络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以分层递进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避免盲目投入,依托本土化培训强化法律风险防控能力。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县域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安全性,更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未来需持续关注政策衔接与技术迭代的协同效应,使质量管理真正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首道防线。

参考文献:

[1] 陈川珍,林明明,陈炜颖,等. 通过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提升县级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初步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35):141-144.

[2] 张栏川.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01):70-73.

[3] 邱远唐,肖春,李静. 智慧医疗下重庆市县级公立医院住院服务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4):2571-2577.

[4] 林秦烨,胡健. 县级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22,39(10):3-

[5] 李桂玲. 大型综合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医务管理要点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