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大气污染防治中多元主体协同失灵问题及对策探析
陈晓亮
泸县云龙镇便民服务中心 646100
引言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当治理的重心下沉至乡镇这一中国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时,污染防治工作往往会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乡镇地区不仅是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交汇点,更是各类污染源的聚集地。以所在的云龙镇为例,辖区内既有 15 家酒厂、1 家玻璃厂、1 家砖厂这类传统工业,也有 2 家非煤矿山和 2 家石材加工厂等资源开采型企业,管理难度极大。与此同时,秸秆禁烧这类季节性、区域性的公众行为管理,更是基层工作的痛点与难点。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投入并完善法规体系,但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传导与压力施加,在基层实践中常常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乡镇场域内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协同失灵问题。各主体因其立场、利益与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导致环保政策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中出现梗阻。
一、乡镇大气污染防治中多元主体协同的困境表征
(一)政府层级的“政出多门”与“执行悬空”
在乡镇治理实践中,环保工作并非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多部门共管的格局。然而,这种共管往往演变为“九龙治水”式的困局。上级环保部门要求严格执法,以环境质量为考核核心;而同级地方政府则可能更看重经济增长与财政税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倾向。这种目标上的内在矛盾,使得基层环保员在执法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更为复杂的是,环保涉及建设、交通、农业等多个条线部门,各部门的规划与行动常有冲突,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例如,环保部门刚对一家违规砖厂进行处罚,其他部门可能仍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这种政出多门的现象,导致环保指令在基层被分解、稀释,最终造成了政策执行的“悬空”状态。
(二)政企之间的“猫鼠游戏”与“信任赤字”
对于基层环保员而言,与辖区内企业的关系是日常工作的核心,但也最具挑战性。以我镇的酒厂、玻璃厂为例,许多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将环保投入视为额外成本,缺乏治理的内在动力。因此,企业的污染治理行为常常表现为被动应付,甚至通过偷排漏排等方式规避监管。这迫使环保监管工作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执法人员前来检查,企业便临时开启治污设备;执法人员一走,立刻恢复原状。这种持续的对抗消耗了本就紧张的基层监管力量,更严重的是,它侵蚀了政企之间的信任基础。企业不相信政府会长久坚持严格监管,政府也不相信企业会真正主动履行环保责任,双方的信任赤字使得任何合作与协商都举步维艰。
(三)公众参与的“意识缺位”与“渠道不畅”
公众本应是环境保护最直接的同盟军,但在乡镇地区,公众参与往往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差,甚至自身也可能成为污染源。其中,秸秆禁烧工作尤为棘手,尽管年年宣传、日日巡查,但要在秋收时节真正实现“不点火、不冒烟、无黑斑”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便是最典型的公众性污染治理难题。另一方面,即便公众有心参与监督,也常常因渠道不畅而受阻。传统的信访举报流程长、反馈慢,难以应对道路遗撒、工地扬尘等瞬时性污染问题。虽然现代通讯技术提供了便利,但若缺乏制度化的回应机制,公众的热情很容易在一次次“石沉大海”后消磨殆尽。这种“意识缺位”与“渠道不畅”并存的局面,使得公众这一重要的监督力量难以被有效激活,无法形成对污染行为的社会性约束。
二、重构乡镇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对策路径
(一)建立“嵌入式”网格化协同平台
要破解协同失灵的困局,关键在于将基层环保员从一个孤立的执法者,转变为一个嵌入社会网络、整合多元信息的治理枢纽。这需要超越传统的网格化管理,构建一个“嵌入式”的协同平台。该平台的核心是将环保员置于信息流的中心,负责整合来自不同主体的碎片化信息:向上对接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指令与考核数据,横向连接我镇 15 家酒厂、玻璃厂、砖厂等企业的排污数据与整改方案(一企一策),向下吸收公众通过社交媒体、随手拍等方式提供的实时线索。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研判与动态更新,形成一幅精准的、即时的“辖区污染地图”,从而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从精准溯源到靶向治理的转变。
(二)推行“协商式”柔性执法模式
面对政企间的信任赤字,单纯依赖惩罚性的“硬执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激化矛盾。为此,应探索一种“协商式”的柔性执法模式。该模式并非放弃原则,而是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为企业提供除罚款、关停之外的更多选择。基层环保员可以主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向企业宣传环保法规与绿色技术,协助其进行技术改造和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在执法过程中,可以引入协商对话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时间表与路线图。这种模式的转变,旨在将一次性的执法行为,转化为一个持续的、引导性的治理过程,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零和博弈关系,逐步转变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企业治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培育“在地化”公众环保共同体激活公众参与是实现长效治理的基石。这需要基层环保员深入社区与村庄扮演社区环保组织者的角色,培育“在地化”的公众环保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定期举办面向村民和社区居民的“环保议事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身边的环境监测数据,讨论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例如,针对秸秆禁烧难题,可以通过议事会讨论秸秆多元化利用的方案,并由志愿者监督落实,将外部禁令转化为村规民约,其效果远胜于监管人员的单打独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拓宽环境监管的覆盖面,缓解基层人手不足的难题,更能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行动,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污染行为在乡镇熟人社会中无处遁形。
三、结语
乡镇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理无法依赖任何单一主体的单兵突进,而必须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格局。当前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失灵问题,根植于各主体间深刻的利益分歧与信息壁垒。本文提出的对策,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重新定位基层环保员的角色,使其成为缝合主体断裂、促进信息沟通、引导协商合作的关键节点。通过建立嵌入式协同平台、推行协商式柔性执法、培育在地化环保共同体,有望将当前碎片化、对抗性的治理模式,转变为整合的、合作的、可持续的治理生态,最终实现乡镇空气质量与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绍俊 , 李贵昌 . 对于城镇大气污染联合监测和防治效率提高的对策研究 [J]. 低碳世界 ,2020,10(7):5-58
[2] 周哲平 .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在街乡镇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为例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2,35(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