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质生产力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思考
尚称平
陇南市武都区城关小学
键词:新质生产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创新素养;科技伦理;数字公民;生态责任;教学转型;融入教学; 实践策略
引言
当代社会正经历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引擎,其内涵特质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人才需求结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其内涵与方法亟待与时俱进。本研究立足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区域(陇南市)教育实际,聚焦武都区城关小学,探索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基因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路径与有效策略,旨在破解课程内容滞后、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等现实困境,为培养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新一代提供教育支撑。
一、时代必然:新质生产力融入课程的紧迫诉求
1. 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其依托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核心要素驱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主动对接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将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儿童从小认知国家发展大势,感悟创新驱动伟力,萌生与时代同行的责任意识。
2. 塑造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的公民素养,除传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外,更需涵盖创新思维、数字素养、科技伦理判别力、生态责任感等关键维度,这些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基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主阵地,必须前瞻性地将这些素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为青少年奠定坚实且面向未来的思想道德根基。
3. 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课程需“反映新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最鲜明的标识,其融入是提升课程时代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的重要契机。通过融合,可有效弥合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未来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与感召力。武都区城关小学调查显示,当前教学存在内容滞后于科技社会趋势、方法依赖灌输、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注入新质动能。
4. 破解现实融入困境的迫切需求
当前融合面临显著挑战:新质生产力概念抽象度高,超越儿童认知水平;教师对其内涵理解不深、转化能力不足;现有教材关联度有限;存在滑向技术知识灌输而弱化德育本质的风险。因此,探索儿童化、德育化的有效转化策略迫在眉睫。
二、内核互联:新质生产力要素与课程目标的深度契合
1. “创造性突破动力”与课程中的探究实践精神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在于科技创新与颠覆性突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高度强调“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目标。将“创造性突破动力”融入,可将抽象的“创新”具象化为儿童可体验的探索行为(如设计解决方案)、创造潜能激发(如改进小发明)和问题解决过程,使课程更贴近真实社会需求。契合课程标准中培养好奇、想象、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
2. “高素质劳动者”价值重塑与劳动观培育
新质生产力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为核心力量。小学课程重视“劳动观念”塑造。融入此要素,可拓展儿童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认知边界,使其理解科学家、工程师、数字工匠、新型农人等群体的价值,深化“劳动创造价值、技能成就未来、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内涵。回应调查中学生对“新职业”及“开阔视野”的关切。
3. “智能技术赋能”与规则意识、数字素养养成
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据成为关键要素,AI 等技术深度应用,伴随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挑战。课程在中高年级涉及“网络生活”、“信息辨识”、“消费权益”等,强调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融入“智能技术赋能”,可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技术双刃剑效应(如结合“AI 换脸”侵权案例),培养负责任、守底线的数字公民素养。
4. “生态永续发展导向”与生态道德、责任担当
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转型与和谐共生。课程贯穿“爱护家园”、“可持续发展”主题。融入此理念,可将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与绿色科技(新能源、循环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契合“我们的国土 / 世界”等模块目标。
5. “高效协同机制”与合作精神、社会责任
新质生产力强调开放协作与产业链协同。课程重视“学会合作”、“社会责任”、“共建社会”。融入此机制,可帮助学生理解重大成就(如航天工程、抗疫)源于多方协作,培养开放包容、乐于合作、勇担责任的品质。
三. 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的实践策略
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教学时代性与实效性的关键。具体策略如下:
1. 深度整合课程内容,凸显时代特征
教师需将体现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知识点(如数据要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有机嵌入课程模块,紧密关联现代科技与社会热点。例如,在讲授“权利与义务”时,引入“个人数据权”与“网络言行责任”议题,组织学生探讨数字社会中隐私保护与负责任表达的统一性。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单元,结合绿色生活、循环经济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思考如何将绿色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这种融合科技、伦理与法律的关联教学,能增强课程的时效性与现实关联度,促使学生体会道德法治在应对未来社会挑战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其现实应对能力。
2. 创新多元教学方法,激发深度参与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教育变革,教师应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与平台(数字资源、VR/AR、智能交互平台等),革新教学模式。利用技术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动画”、“AI 助教”推送定制化案例资源,创设逼真道德困境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与深度思辨;设计多样化互动,采用在线即时反馈答题、角色扮演模拟、跨时空辩论等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在丰富活动中主动思考、协作交流。
这些创新手段能提升学习的直观性与沉浸感,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养。
3. 构建智能化评价反馈机制
新质生产力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新范式。利用智能批改系统、课堂行为分析平台等技术工具,可实现:精准化评价, 实时生成涵盖知识掌握、表达能力、价值判断等多维度的学生个体画像与发展轨迹报告。个性化反馈与调整:基于数据洞察,教师能精准识别学生短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针对性支持。过程性优化: 智能化评价提供即时反馈,并通过持续数据分析,为教师改进整体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提升教学效能与学生成长质量。
4. 强化教师能力建设机制教师是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的关键执行者。学校需构建系统性能力提升机制,聚焦式培训:开展“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专题研修,内容涵盖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前沿技术工具应用实操(如 AI、数据分析)、融合课程设计与创新教法;协作式教研: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课例研究与案例分享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实践经验;持续性发展:鼓励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参与专业学习社区,保持知识技能更新。持续的能力建设是保障教师掌握新工具、更新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有效服务学生发展的基石。
5. 注重案例实践与成效观察
以武都区城关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与规则》教学实践为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运用投影动画生动呈现“规则冲突”场景,引发学生代入感。在深度探究阶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利用虚拟答题系统进行个人责任判断练习。在即时反馈与强化阶段,借助情境模拟与互动形式增强趣味性与参与度,虚拟答题系统提供实时响应。成效显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规则价值及实践应用的理解,其责任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及法治意识亦得到显著提升,体现了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的有效性。
四.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新质生产力融入德育教学仍面临显著挑战,需针对性破解:
1. 挑战:教师理念滞后与技术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固守传统讲授模式,对新质生产力内涵认知不足,缺乏将数字工具与德育目标融合的意识和技能,难以发挥技术赋能潜力。为此,应深化认知,定期开展“新质生产力 + 道德与法治”融合专项培训,引导教师理解其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教师要提升实操,聚焦AI、大数据、交互工具等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提供沉浸式实操训练,切实提升教师技术整合与教学创新能力。
2. 挑战:学生个体差异与接受度分化
学生在认知水平、技术操作能力、表达方式上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接触新技术工具时易产生困惑或抵触,影响学习体验与效果。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应分层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起点差异,提供难度梯度不同的任务选择与技术接入方式。教学中应提供个性化支持,为技术操作困难或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提供额外指导与技术脚手架(如简化界面、同伴互助),确保所有学生在技术辅助下都能有效参与并获得发展。
3. 挑战: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教育鸿沟
城乡、区域间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备、网络)、优质数字资源及具备融合能力的师资方面差距巨大,严重制约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普惠推广。硬件保障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大幅增加对薄弱地区(特别是乡村及边远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网络畅通、设备达标。资源与师资倾斜方面,通过定向拨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送教下乡”专项计划、师资定向培训和轮岗交流等政策,逐步弥合资源鸿沟,为所有学校提供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
4. 挑战:教学负担加重与评价体系滞后
融合新质生产力的教学实践(如设计多元活动、运用技术工具、分析数据)可能增加教师负担。同时,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纸笔测验,难以科学评估学生在创新思维、技术应用、合作能力、道德判断等核心素养维度的真实发展。要倡导多维评价,摒弃单一分数导向,着力构建融合“知识掌握”、“核心能力”(创新思维、技术应用、合作解决问题)及“价值态度”(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伦理判断)的多维度评估框架;要创新评价方式,积极引入表现性评价(如项目成果、模拟任务)、成长档案袋记录、基于情境的在线测评等多元方法,全面、动态地捕捉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轨迹;要优化评价功能, 推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诊断学情、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排名与甄别,切实减轻教师为应试而教的压力,引导教学回归素养本位。
五、结语:扎根实践,面向未来
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基因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项关乎育人根本的深刻变革。武都区城关小学的探索表明,这需要教育者深刻把握国家发展脉搏与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核,以高度的教育智慧将其转化为契合儿童认知规律、彰显德育本质的生动实践。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但意义深远的工程。唯有坚守儿童立场,紧扣立德树人目标,依托情境化、具象化、实践化的教学策略(三轨协同),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赋能,并持续构建专业支持、资源保障与科学评价体系(三维支撑),方能在少年心中厚植“求索创新”的基因、铸牢“崇法明理”的基石、涵养“绿色永续”的情怀。本研究形成的初步路径与“城关小学模式”雏形,期待能为区域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照,共同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理解适应并最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而鲜活的价值观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J]. 求是 ,2024(06).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3] 李华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J]. 教育研究 , 2023, 45(2): 56-62.
[4] 章乐. 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5] 张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探索, 2021.
[6] 金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技能培养 [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9.
[7] 檀传宝. 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
[8] 朱小蔓 . 情感教育论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8.
[9] 高德胜 . 生活德育论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5.
[10] 李季湄 .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9, 39(03).
文章标注: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武都区城关小学为例》,课题立项号:LN[20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