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下视障群体专用基础娱乐电子产品的设计研究
庞冉儿 余荣欣 程照淳 吴欣谚 何欢
牡丹江医科大学
一、引言:
全球超22 亿视障群体面临数字娱乐权益缺失困境,主流娱乐电子产品忽视无障碍设计,辅助设备功能局限,娱乐产品存在交互、内容、兼容等痛点。虽有相关公约和政策,但落实不佳,盲文资源短缺、技术适配缺位、感官歧视等问题突出,数字平台算法偏见和设计惯性加剧社会排斥,视障群体心理孤寂感高发,文化消费低。开发专用娱乐电子产品,通过多模态交互创新等,推动娱乐权益转型。本文总结技术路径、策略及案例,为构建包容性数字娱乐生态提供参考,推动科技创新向“全人群友好”转型。
二、行业背景与核心价值
视障群体专用基础娱乐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既受到社会需求的驱动,也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但其市场潜力与现存挑战并存。
(1)市场规模与需求特征:
据官方统计显示中国视障人口超过1700 万,且伴随老龄化趋势呈持续增长状态。该群体对娱乐产品的需求显著,据研究表明,超过 92% 的视障用户使用音视频类应用, 36% 日均使用时长超1 小时。然而,传统娱乐电子产品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导致视障人群长期面临“娱乐隔离”。因此,市场需针对听觉、触觉代偿设计的娱乐电子产品,如音频游戏、语音社交平台等。
(2)政策支持与社会责任驱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视障人群无障碍娱乐产品的发展。国际政策通过立法强制与激励并行推动无障碍娱乐产业发展。欧盟《欧洲无障碍法案》要求游戏平台开放 API 接口,中国通过政府采购倾斜培育市场,美国《通信与视频无障碍法案》强制流媒体嵌入音频描述。在政策倒逼与品牌声誉双重驱动下,企业逐步将无障碍设计纳入核心战略,推动娱乐产品从"合规成本"向"创新溢价"转型。
(3)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视障娱乐产品突破依赖多模态交互技术革新:触觉反馈、空间音频、AI 预测等技术融合,突破单一语音交互局限,提升沉浸感。此外,语音合成、AI 图像识别等技术逐渐普及,如科大讯飞的语音阅读器已广泛应用于辅助设备。随着技术标准提升推进加速突破,WCAG 2.1认证设备增长 47% ,跨平台兼容性提升至 35% 。创新也从"功能补偿"转向"体验赋权",重塑行业价值边界。[1]
(4)核心价值:
视障娱乐产品核心价值是重构数字时代感官平等,让娱乐从“被动”变“主动”,实现文化参与权利赋权。社会价值在于提升视障群体生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普惠,激活超百亿美元新市场。政策与企业ESG 协同,重塑产业逻辑。专用产品借多感官代偿设计助视障用户平等娱乐,如双面棋盘凭触感轨道等让用户体验游戏乐趣,增强归属感;清华触觉图形显示终端将图像转化点阵,助视障者“阅读”,拓展文化参与边界。
三、关键技术驱动
(1)触觉反馈技术
技术革新推动触觉反馈技术融合振动编码、力反馈与AI 算法,重塑人机交互体验。振动编码凭频率等参数传递信息,结合振动多维度要素提高导航准确性、缩短学习时间,与盲人导航设备结合,可解决 600-700 万盲人出行难题。力反馈装置提取纹理特征模拟触感,增强真实感。AI 实时分析用户行为,优化视障人群体验。
(2)空间音频引擎:
空间音频引擎模拟三维音效,用HRTF 定位声音,助视障用户感知虚拟环境。传统HRTF 模型还原误差超 20% ,新动态映射系统将导航误差控在 5 厘米内,提升体验。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追踪头部,实时调整音效,增强沉浸感。如网易《AI Eyes》结合 AI 与语音技术,实时播报游戏变化,助视障玩家沉浸式体验。[2]

网易《AI Eyes》
(3)AI 预测系统:
AI 预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模式并预测未来事件。在视障人群娱乐产品中,通过分析游戏历史数据,预测敌人位置、动作或环境变化,提前通过声音或触觉反馈给用户。[3]同时结合视障用户的“旁白模式”等习惯,提供低门槛交互方案。AI 预测系统从游戏到内容推荐重塑视障人群娱乐体验,技术与需求双向驱动。
(4)跨模态数据融合:
跨模态数据融合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数据,提升模型对复杂信息的理解能力。在视障人群娱乐产品中,通过多感官整合与个性化适配提升体验。多感官整合融合声音、振动等数据,助视障用户感知环境;个性化适配结合用户交互习惯提供交互方案。如 VR 眼镜与智能手杖协同,VR 眼镜用摄像头感知环境经 AI 分析传输信息,智能手杖实时图传、感知障碍物。[4]
四、实际案例分析:
网易《AI Eyes》融合图像识别、语义生成和语音播报技术,构建“视觉→语言→听觉”闭环交互,是全球首个视障玩家沉浸式游戏的无障碍方案,能捕捉游戏画面信息并转化为语音播报,以技术创新和体验重塑产品定义、提供社会包容性范本;罗珊的《听JIAN》秉持“晴盲共游”理念,借技术创新促视障人群平等游戏和跨群体融合,其开源低成本模式成范例,运用声音梯度识别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与自信,使视障用户自信提升、社交圈拓展。
五、挑战与机遇
(一)技术瓶颈
(1)技术精度与稳定性
在复杂环境感知与交互领域,智能系统核心技术挑战显著。像声音定位与图像识别,实验室高精度难用于真实场景,工业噪声、户外强光易致算法失效。需构建自学习的环境自适应模型,实现感知系统实时校准。
(2)市场渗透与用户获取
辅助技术产品商业化面临市场渗透与用户获取的双重困境。全球约 2.85 亿视障群体虽规模大,但消费决策复杂,获客成本是普通电子产品 3-5 倍。健全用户参与是破局关键,如苹果VoiceOver 集成主流产品,健全用户使用频次是视障用户 20 倍。不过,平衡专业性与普适性成挑战,产品架构需“洋葱模型”,内核保专业,外层降维输出。
(二)机遇
技术赋能与社会包容双向驱动,重塑无障碍娱乐产业未来。人工智能与扩展现实融合,为交互革新提供动力,加速技术迭代,催生内容共创。技术遇社会刚需,产业价值凸显,超3亿视障群体缺娱乐资源,政策倒逼市场创新,产生混合价值产品。价值裂变在跨群体融合中显现,健全玩家与视障用户协作,技术产品成为文化载体,无障碍娱乐产业从边缘迈向新蓝海。
六、展望
未来视障辅助产品将突破传统,成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全感官交互中枢”。AI 驱动的多模态感知技术重构环境认知,让视障群体能精准感知空间、解析复杂信息。技术迭代沿“纵向精度突破”与“横向场景延伸”推进,教育有盲文编程触觉开发板,职场有 AR 装配线辅助系统。这需政策强制普及、开发者构建生态、用户社群反馈迭代。技术赋能使无障碍社会从设施改造迈向认知赋权,实现从“辅助生存”到“赋能生活”的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凯,张沿林,王琛.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视障娱乐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24,37(21):96-99.DOI:10.20055/j.cnki.1003-0069.002212.
[2]边鹏,李子帆.针对视障用户的智能设备声音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4,(06):190-191.
[3]朱建彬.AI 在计算机网络故障预测与自动修复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04):154-156.
[4]钟畏丹.基于多模态数据混合融合的智慧矿山关键数据优化[J].工矿自动化,2024,50(S2):82-85.
[5]吴少龙.AI与机器人双轮驱动网易以虚拟世界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数智化变革[N].证券时报,2025-03-19(A02).
[6]邓跃辉,王涛.基于 STM32F103RCT6 的多功能智能手杖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4,37(01):172-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