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地下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王鹏艳
北京京源水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0
引言:地下水是重要水资源,其管理关乎供水安全与生态稳定。传统分析方法受限于数据处理能力,难应对复杂动态变化。随着传感器与物联网发展,地下水监测数据激增,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以供水系统运营数据为依据,研究大数据技术在地下水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提供可行路径。
1 地下水系统数据特征与分析需求
1.1 地下水系统数据特征
地下水系统数据显示出多维度、高动态性与强关联性的特征 [1] 。从数据维度层面看,涵盖水源地基础信息(如夏村 9 口井中 4 口水质优质、苏村 6 口井仅 7# 泵水质合格的水质指标,包括硬度等关键参数)、泵站运行数据(周口泵站清水池水位波动、机组启停时刻和流量的变化),如检修期间水位由 1.56m 猛地降到 0.111m 、管网运维数据,以及地表水补充数据(团城湖取水站 42-45 万 m3/d 的供水能力、不同管径管线的输水流量)。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数据随时间高频更新,如同取水站泵组实时供水流量、水源地小时级水质变化。从关联的角度看,各数据间存在相互影响,比如苏村井每日 8-9 小时的开采时长和水质硬度超标有直接联系,泵站停运跟管网排水效率关系十分密切。
1.2 地下水系统分析需求
地下水系统分析需契合实时监测、精准诊断与智能调度这三大核心需求,从实时监测角度看,要把水源地、泵站、管网的动态数据整合起来,实现水质跟运行状态的即时感知,如苏村井硬度超出正常标准时的快速预警,或对泵站机组压力异常的实时捕捉。就精准诊断而言,要求通过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比对分析,定位系统潜在的隐患,如结合夏村与苏村水质方面的差异数据,断定水源地开采的合理与否;依照阀门更换前后泄漏率出现的变化,估量检修成效。智能调度方面,要综合多源数据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如根据燕化公司检修时的用水需求,综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供水能力数值,制定停送水方案;参考管网压力与水位数据,统筹苏村、夏村水源地与周口泵站的输水节奏,保障供水稳定性。
2 大数据技术在地下水分析中的应用
2.1 水质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
水质是地下水管理的核心要点,传统评估是依赖定期采样,难以实时反映变化,大数据技术将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动态评估模型[2]。
以苏村和夏村的水源地为例,夏村 9 口井中,4 口为优质井,苏村的 6口井中仅 1 口合格,通过在井中安装传感器,实时获取硬度等指标,传输至大数据平台。平台对比历史数据与标准值,生成水质走势曲线。若苏村井硬度超出了标准数值,同时分析超标时段与开采量之间的联系,发现连续开采超 8 小时,水的硬度随之上升,据此建议调整开采时长,结合地表水加药数据,探究次氯酸钠浓度与水质达标率的联系,优化投加量,平衡处理效果与成本。
2.2 供水系统运行状态优化技术
供水系统稳定运行依托泵站、管网等协同,大数据技术可实时督察设备状态,优化相关运行参数。地表水取水站 1-8# 泵的供水能力不同,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各泵流量、能耗等数据,结合用水需求,动态调整开启组合,用水高峰时段启动大流量泵,低谷时切换小泵,降低能耗。在 2025 年地下水系统检修中,大数据对历史的停送水数据与管线参数进行分析,优化停水、排水等环节时间节点,如根据管线高程与清水池容量,算出最佳的排水速率,周口泵站通过回流管回收 913.5 立方米的水量,既保障检修的干燥环境,也减少了资源的无谓消耗,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2.3 管网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
地下水管网因隐蔽性程度高、分布范围辽阔,传统故障排查依赖人工巡检,存在滞后性且成本高,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多源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运维记录,构建故障的诊断与预测模型,实现精准点位定位与风险预先判定。
具体而言,系统在管网关键节点(如大石河周口店路口到牛口峪路的排气阀、干线阀)及用户端的阀门(车厂DN300 闸阀、良各庄DN80 闸阀等)安装压力传感器与状态监测装置,实时收集压力波动的现象、阀门启闭扭矩、流量变化等数据,大数据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若某段管网压力骤降或流量呈现异常状态,自动关联该区域历史故障记录,通过算法实现故障类型与概率的匹配,迅速找准泄漏点或阀门失灵的位置。通过机器学习挖掘阀门运行参数与老化程度的关联规律,如基于苏夏连通阀的启闭频率、扭矩改变的相关数据,测算阀门的剩余使用期限,预先制定更换计划。2025 年检修中,正是通过分析外线用户阀门长期运行的数据,精确鉴定出车厂、探矿等 6 处用户端阀门的潜在故障风险,有目标地进行替换,使阀门操作出现故障的概率明显下降,有效减少了非计划停水。
2.4 水资源调度智能决策技术
水资源调度需兼顾多用户、多水源的复杂需求,传统调度凭借经验进行判断,难以应对动态的变化。大数据技术对用水需求、水源供给、设备状态等多维数据进行整合,构建智慧决策模型,实现供需精准契合与流程优化
以京源供水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大数据平台实时接入房山居民生活用水、燕化公司生产用水的实时需求及历史数据,结合夏村、苏村地下水井的供水能力(夏村优质水井开采量、苏村每日 8-9 小时的限定运行时间)与地表水取水站42-45 万 m3/d 的供水潜力,动态生成供水方案。
在 2025 年燕化检修期间,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检修期的用水规律,预测出胜利泵站停止运行 36 小时内的用水缺口,自动调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供给比例,优先启用夏村优质水井,并通过周口泵站清水池水位的调控(让水位稳定在1.938m 左右)实现水量缓冲,平台可模拟不同调度方案的效果,如在恢复供水阶段,通过仿真苏村水线的充水速率、周口泵组的启动顺序对管网压力的影响,选定最佳操作路径。
3 结语
大数据技术为地下水分析提供高效精准的工具,在水质鉴定、系统运行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分析模型,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提升了供水安全性与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数据质量与平台搭建,确保数据精准和系统稳定,未来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实现融合,会进一步拉高地下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轩 . 大数据技术在地下水监测中的应用 [J].2024(26):145-147.
[2] 李艳伶 . 地下水监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45(3):4.
[3] 文婷 , 巴淑萍 , 丁润梅 . 论地下水监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J]. 清洗世界 ,2023,39(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