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监测技术在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融合路径

作者

孙大川

北京慎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255022

引言​

城市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直接影响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伴随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排水工程设计在应对复杂工况时逐渐显露局限性。智能监测技术以其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能力,为排水工程设计的优化升级开辟了新道路。研究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的融合路径,对推动排水工程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融合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现有技术应用状况

当前,智能监测技术已在排水工程的局部环节有所应用。传感器技术用于监测管网水位、流量等基础数据,物联网实现了部分设备的远程连接与控制,大数据技术则辅助处理简单的监测信息。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监测体系。各类传感器和设备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兼容性差,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现有应用多局限于数据的简单采集与展示,未能充分挖掘智能监测技术在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等方面的深层功能,难以满足排水工程设计对精准数据和智能决策的需求,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1.2 排水工程设计面临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排水工程设计的规模和复杂度急剧增加。城市区域的不断拓展,新建排水管网需要与原有系统无缝衔接,对设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提出更高要求。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如强降雨、洪涝灾害等,倒逼排水工程设计标准不断提升,传统设计中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的设计方法,已难以应对极端工况下的排水需求。

1.3 技术融合的迫切需求

智能监测技术能够为排水工程设计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支持,弥补传统设计数据获取的不足。通过对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数据,有助于设计师更精准地把握排水系统实际工况,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利用智能监测技术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预测功能,可以提前预判排水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趋势,为设计参数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升设计的精准度。

二、智能监测技术在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融合路径探索

2.1 智能监测技术选型与适配

根据排水工程设计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智能监测技术和设备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基础。在传感器选型方面,需综合考虑监测对象的特性和精度要求,如监测管网流量可选用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监测水位可采用压力式或雷达式水位计。对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要确保其与排水工程设计平台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构建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架构。与此同时,注重智能监测技术参数与排水工程设计指标的匹配,如传感器的量程、精度要与设计中预期的流量、水位范围相适应,避免因技术参数不匹配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为智能监测技术在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2 监测数据的深度应用与分析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监测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是提升排水工程设计科学性的关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挖掘,提取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特征,如发现管网流量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对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和预警,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将监测数据融入排水工程设计模型中,动态调整设计参数,例如根据实时流量数据优化管径尺寸、泵站规模等设计指标,使设计方案更贴合实际运行需求,提高排水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3 设计流程与方法的革新

将智能监测技术全面融入排水工程设计流程,推动设计模式的革新。在设计前期调研阶段,利用智能监测技术获取的实时数据,更准确地掌握项目区域排水现状和需求,为设计提供更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方案制定环节,结合监测数据和智能分析结果,生成多方案进行比选和优化,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动态设计流程,在设计过程中持续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监测数据对设计成果进行模拟验证,提前发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实现排水工程设计从静态、经验型向动态、数据驱动型的转变。

三、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融合的发展策略

3.1 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是保障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融合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建立涵盖智能监测设备选型、安装、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全流程的技术标准,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能够互联互通、协同工作。规范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和交互。制定设计流程中智能监测技术应用的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为设计人员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通过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保障融合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促进智能监测技术在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健康发展。

3.2 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融合的关键因素。针对设计人员开展智能监测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传感器原理、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智能算法应用等内容,提升其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鼓励给排水专业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既懂排水工程设计又熟悉智能监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3 产学研协同与创新发展

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是实现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技术应用的主体,提出实际工程中的需求和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科研优势,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各方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加强沟通与协作,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针对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如复杂环境下的精准监测、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等,联合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为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的深度融合提供持续的技术动力,推动排水工程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四、结论​

智能监测技术与排水工程设计的融合是提升排水工程设计水平、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分析融合现状与需求,探索技术选型适配、数据应用和流程革新的融合路径,并实施标准规范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协同等保障策略,能够有效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未来,应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动态,不断优化融合路径和保障措施,实现排水工程设计的智能化升级,为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文豪 . 智能监测系统在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5,54(04):84-85.

[2] 梁红霞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监测与管理 [J]. 水上安全 ,2025,(05):76-78.

[3] 宋文盛 . 基于人工智能的排水管道下沉预警系统分析 [J]. 安装 ,2024,(0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