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劳动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效分析

作者

陈晓丽

新泰市新汶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新泰 271219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农村小学因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特殊性,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乡土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土壤。然而,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内容脱离实际、资源开发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劳动育人的整体实效。本文立足乡土资源视角,系统分析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路径与开展效果,力求为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一、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

乡土资源特指植根于农村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农耕文明与传统工艺等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素材,其显著特征在于生活化呈现与地域文化传承。在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中引入这类资源,既呼应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 " 经验性认知 "原则,又实现了实践教育倡导的 " 理论实践相融合 " 教学范式。针对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乡土资源的运用不仅能拓展劳动项目的多样性、深化学生的实践感知,更能培育其劳动价值观与担当意识,促进五育融合目标的达成。从教育现状分析,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实操性欠缺等困境,通过系统开发乡土资源,既可优化教育投入产出比、强化课程实施效果,也为乡村教育的长效发展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

二、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活动内容脱离本土生活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当前农村小学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内容设计“城市化”“模板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生活背景和本地实际。例如,有的学校模仿城市学校开展园艺设计、手工制作等项目,缺乏与乡村农业生产、季节农事、地方技艺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认同感和亲切感。同时,一些活动偏重形式展示,忽视了过程体验,使劳动活动成为“任务化”作业,削弱了劳动教育的情感价值和育人实效。农村学生日常生活多与自然、农耕相联系,脱离本土生活的内容不仅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还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乡土资源挖掘不系统造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在农村教育实践中,虽然乡土资源禀赋丰富,涵盖农耕文明与传统工艺等多元要素,但基础教育机构普遍面临资源开发碎片化、转化效率低下的困境。教育工作者对本土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性,调研整合能力不足,造成课程同质化严重、教学形式呆板。此外,校方尚未构建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与创新机制,致使劳动教育活动呈现短期化、模式化特征。不少学校过度借鉴外部案例或依赖统一教材,未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的教育潜能,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差异化发展与内涵提升。由此可见,如何实现乡土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与创造性转化,正成为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议题。

(三)活动组织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影响教学实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乡村小学的劳动实践教学普遍呈现出组织架构松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活动规划不成体系、目标定位不清晰、前后衔接断裂。部分教育机构仅将劳动课程视为随机开展的附加项目,未能将其整合进常规教学框架,造成课程设计缺乏递进性和整体性。教学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达成,轻视过程指导与经验总结,难以实现技能提升与知识沉淀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缺少结合地方特色的连续性活动方案,导致学生参与体验呈现片段化特征,不利于培养持久的劳动热情和全面认知。这种零散的教学模式既制约了劳动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弱化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迫切需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机制,以增强教育成效。

三、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劳动实践活动优化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挖掘地方生活与农耕文化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

依托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需扎根于乡村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景与文化传统,将区域性的农事活动、民间工艺、时令劳作等特色内容整合进教学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包括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非遗技艺等实操项目,能够打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彰显地域特征的实践教学框架。该框架强调模块化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按照 " 节气农事—实践操作—成果交流 " 的递进式活动链条,强化课程的连贯性与操作性。此外,需重视教学资源与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家乡情怀、传统习俗与地方特色,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劳动价值,培养参与积极性,提高劳动能力与地域归属感。

(二)构建教师研修与资源共建机制提升开发能力

将本土特色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劳动教育课程,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资源挖掘与课程构建能力。当前农村地区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对地方资源认知不足、课程设计能力薄弱等实际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建立 " 校本研训 + 实地操作 " 双轨并行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走进田间地头进行资源考察、传统工艺研习及课程项目开发。此外,还需完善 " 校 - 家 - 社 " 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平台,吸纳当地务农能手、手工艺人等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促进专业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借助系统培训、跨领域合作及资源互通等举措,既能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水平,又可形成多方协同的支持网络,充分释放乡土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三)建立任务驱动与过程评价并重的教学组织结构

为增强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乡村小学需构建以任务引领为主线、过程性评估为依托的教学框架体系。通过设计符合农村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例如栽培农作物、手工制作农耕器具、体验传统农事节气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操作性任务,强化动手能力与担当精神。同时,改变单纯注重成果的考评模式,建立包含参与程度、团队配合、劳动观念及能力提升的多维度评价机制。可采用成长档案、作品展览、教师观察记录等形式,持续记录学生发展历程,达成教学反馈与正向激励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架构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劳动学习机制,推动学生实现从掌握技能到具备反思意识、实践意愿与创新能力的全面素养提升。

结语: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劳动实践活动,不仅是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更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挖掘与系统整合本地资源,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学组织与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农村小学应因地制宜,激活乡土资源的教育潜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与家乡认同感,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亚亚 . 依托乡土资源创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策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5):184-186.

[2] 乌雯雯 . 劳动教育中融入乡土资源的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 2023(29):1-3.

[3] 张丽然 , 侯向黎 , 高欣怡 , 罗文玉 . 乡土资源的赋能与增能 : 回归乡土的乡村小学课程设计 [J]. 2024(32):33-36.

[4] 吕长世 . 乡土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科幻画报 ,2023(2):192-193.

注:本文系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 年度课题《新时期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编号:TJK2023GH04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