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 XR 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何洁汝 郑碧慧 陈梓浩 郝孝华 黄鹏通讯作者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850
摘要:XR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为用户创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的综合性前沿科技。当前以灰塑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正面临传承断代、创新不足、表现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通过将XR技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能够为振兴非遗文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法,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非遗;传承与创新;灰塑
一、广州灰塑概述
灰塑古称灰批、灰雕,在广东等岭南地区,被广泛运用于传统建筑的装饰。据文献记载灰塑起源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宋朝时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始建于明正德六年的佛山祖庙“郡马梁祠”牌坊是岭南地区现存最早的灰塑建筑[ 沈俊美.广州灰塑“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J].炎黄地理,2023(12):98-100]。民间艺人以石灰为主要原料,在建筑的屋脊、墙面等处进行精心雕琢和上色,展现各种神话传说、花鸟瑞兽等图案,最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灰塑。
灰塑以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石灰为主要原料,其选材广泛,涵盖民间故事、祥瑞图像、山水名胜等,既具有实用性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历经岁月洗礼,仍旧保持独特韵味。成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二、灰塑在传承与创新中遇到的瓶颈
(一)灰塑的传承方式
非遗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承、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方向与前进道路。但如今包括灰塑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的重大危机。当今时代,灰塑制作技艺变成一门兴趣手艺,年轻人难以将大量精力发到需要多年磨练的技艺上;此外,社会对年轻人学习的灰塑等大部分非遗手艺认可度不高,年轻人从事非遗相关工作所能收获的成就感不高,难以从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灰塑制作与修复多户外作业工作,工作环境艰苦,花费时间长,工作难度大且相关收入低,因而愿意学习灰塑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灰塑技艺濒临失传。
(二)灰塑的传播方式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较为滞后,以前非遗讲究血脉传承,学习非遗手艺大多一脉相传,因而传播方式多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传播范围狭窄,难以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同时灰塑的传播方式以静态为主,动态传播方式较少。如VR体验、视频制作、舞台剧等传播形式少之又少。由于传播形式创新性不高,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非遗的传播难以引起大众共鸣,削弱了灰塑等非遗资源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灰塑的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碰撞和融合。灰塑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传统技法和图案的模仿,缺乏对灰塑艺术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表现形式缺乏时代感和个性特色,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关注。同时制作过程过于坚守传统工艺,难以尝试新的制作方法,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XR技术的优势
(一)沉浸式体验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
XR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提供的沉浸式体验,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XR技术,广州灰塑的艺术形态和制作过程可以被高度真实地还原在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近距离观察灰塑的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体验远超传统的图片和视频展示[ [1]郭永润.XR技术在沉浸式体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12):15-17]。沉浸式体验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灰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XR技术还可以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灰塑的制作过程,这种情境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用户对灰塑文化的认知和记忆。
(二)交互性提升用户参与度
交互性是XR技术的另一大亮点,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在XR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的手部动作学习并实践灰塑的制作技巧,这种交互式学习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XR技术能够对用户的操作提供即时反馈,帮助用户纠正错误,提高技艺水平。这种互动方式使得灰塑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高效。XR平台可以构建一个线上灰塑社区,用户可以在社区中交流心得,分享作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传承环境。
(三)突破时空限制
XR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时空限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XR技术,广州灰塑的艺术可以跨越地理界限,让全球的用户都能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有助于增加海内外友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XR技术允许用户在任何时间进入虚拟环境,学习灰塑的制作技艺,不受传统教学时间表的限制。
四、基于XR科技在灰塑非遗产品创新数字化应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广州灰塑,可作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灰塑艺术通过3D全息技术转化为动态内容,呈现丰富的视觉演示。用户可以360度全方位观看灰塑作品的细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供互动式历史学习体验,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灰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利用XR技术,用户可以沉浸式体验广州灰塑的历史场景,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亲身感受灰塑艺术的魅力。通过虚拟漫游,用户可以探索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学习灰塑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故事。还原现实中的灰塑制作场景,用户可以使用相关硬件设备进行模拟操作,体验灰塑的制作工艺。提供直观的交互体验,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并实践灰塑的制作技巧。将灰塑作品中的寓意和故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动态展示,增强用户体验的趣味性和自然交互功能。展示灰塑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通过互动让用户更深入地理解灰塑的文化价值。
结语:本文以广州灰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借助XR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途径。通过深入剖析X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传播中的应用,本文阐明了XR扩展现实技术在当今非遗传承领域的独特价值。借助XR技术,我们可以将灰塑艺术的魅力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给公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需求也在推动着XR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其在沉浸式体验设计、互动交流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
何洁汝(2003年—),女,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学生,专业:投资学,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创设计、项目评估与投资
郑碧慧(2004年—),女,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学生,专业:投资学,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项目评估与投资
陈梓浩(2004年—),女,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学生,专业:市场营销,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市场调查与分析
郝孝华(1969年—),男,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非遗传承,艺术设计
黄 鹏(1980-),男,湖南资兴人,博士研究生,广州工商学院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基于XR的非遗数字产业化创新研究——以广州灰塑为例》(项目编号:pdjh2023a0672);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一宽泛创新项目《XR技术背景下的国家非遗-广州灰塑活化传承实践研究 》编号:2023KY041;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4041916473);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2022ZDZX1037);2022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广州工商学院—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薪火相传”学风传承工作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