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路径与策略
黄舒娜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白沙第二中心幼儿园 350103
引言
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幼儿园作为文化启蒙主阵地,需探索契合幼儿认知特点的传承路径。传统文化融入一日活动,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创新,也是培养幼儿文化基因的有效载体。本文立足幼儿生活场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为学前教育本土化发展提供行动参考。
一、环境浸润,寓教于景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核心是把物理空间转化为“无声课堂”——不只是装饰,更是让文化从抽象概念变成幼儿可触、可感、可亲近的日常元素,通过场景化设计替代生硬说教,让幼儿在逛、看、玩中自然触摸文化温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1]。
比如围绕“二十四节气”,教室门口挂动态装饰:立春贴幼儿手剪的绿色春牛图,芒种垂家长和孩子一起串的金黄麦穗;角落设“节气观察角”,清明摆着孩子们捡的柳枝、桃花枝,配着“清明断雪”的卡通谚语卡,霜降则陈列收集的枫叶、银杏叶,旁边放着画着“柿子红了”的小画。户外活动时,老师带孩子在种植区找节气痕迹——春分看豌豆发芽,白露看菜叶凝露,边看边念“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歌谣,季节变换成了看得见的故事。
还可融入民俗与日常细节:端午前设“香囊小角”,摆着彩绳、干艾草,墙面贴幼儿画的龙舟;中秋前搭“月宫小站”,挂着黏土捏的玉兔、彩纸折的月亮船。室外角落造迷你中式小景,用木栅栏围出小区域,种几株竹子,挂木质风铃,地面铺仿青石板,孩子们追着铃声跑时,自然感受“竹影摇风”的意趣。美工区放红纸、剪刀,给“福字、窗花”参考卡;阅读区摆《小粽子》绘本和孙悟空手偶,这些细节不是知识点,而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文化在看、摸、玩中悄悄扎根。
二、课程融合,知行并进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在于摒弃零散的文化碎片堆砌,以主题化系统设计串联文化元素,实现“认知 + 体验”双轨并行的“知行并进”。“知”是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触摸文化内涵,“行”是让幼儿在亲手操作中深化文化感知,二者交织渗透,让文化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可参与、可实践的日常,潜移默化中帮幼儿建立文化情感与认同。
以“中国纸艺”主题课程为例,可搭建“认知—体验—延伸”的三阶活动脉络:认知环节,老师不只是讲“古人造纸”,而是带来树皮、稻草的小标本让幼儿触摸,播放简化版“蔡伦造纸”动画片段,再拿出宣纸、竹纸、皮纸让孩子用放大镜看纤维纹理,用滴管滴水滴观察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原来古代的纸这么特别”的认知便自然建立;体验环节,幼儿化身“小匠人”,用安全圆头剪刀剪生肖剪纸(先给印好简易轮廓的彩纸,方便低龄幼儿操作),用正方形彩纸折“纸鸢”——老师示范“对角折、压平边”的简单步骤,孩子们捏着自己折的歪歪扭扭的小风筝,眼里满是成就感;延伸环节更贴近生活,户外活动时,大家给纸鸢系上彩色棉线在操场跑,看风筝飘起来时欢呼雀跃;回到教室,把剪纸作品贴在窗户上做“窗花”,把折纸粘成“纸艺风铃”挂在教室角落,甚至用废纸做“纸浆画”(加水泡软废纸,混合白胶捏成简单图案)。
此外,还可结合季节与节日设计主题,比如“中秋食育”课程:先听《嫦娥奔月》的绘本故事(知),再用超轻黏土模拟“做月饼”——揉面团、压模具、放“豆沙馅”(用红色黏土代替)(行),最后把“月饼”放在自然角晾干,分享自己做的“月饼”给小伙伴。整个课程没有刻意说教,却让幼儿在“听、做、玩、分享”中,把传统文化的印记刻进了日常。
三、生活渗透,习礼承韵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核心是打造“活态”文化场域,不依赖生硬说教,而是让孩子在晨起暮归的点滴互动中,把传统礼仪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让文化精神悄悄扎根在行为习惯里。
清晨入园时,老师会笑着躬身行作揖礼,轻声道“小朋友晨安”。孩子们会好奇地模仿,有的小手歪歪地抱在胸前,有的身子前倾得差点摔倒,老师从不会纠正“动作标不标准”,反而会蹲下来回礼,说“你的问候真温暖”。慢慢的,孩子们会主动张开手臂,把小手贴得整整齐齐,甚至会对着同伴说“我们一起问老师好呀”。
午餐环节藏着饮食礼仪的小细节。分餐时老师会说“请小朋友先坐好,我们按需取餐,不浪费粮食哦”,还会用卡通贴纸讲“粒粒皆辛苦”的小故事;孩子们不小心把饭粒掉在桌上,老师会递过纸巾,引导他们说“我会收拾好”,再轻轻擦掉——这些小事,让“惜物”“整洁”的传统慢慢融进生活。
区域活动结束后,积木散落一地,老师不会直接帮忙收拾,而是说“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把积木送回家呀?”孩子们会举手呼应,还会互相提醒“轻一点放”;午睡起床后,有的孩子不会叠被子,同伴会主动帮忙,说“我教你呀”,这份互助里,藏着“友爱”的传统温度。
傍晚放学时,孩子们会走到老师面前,微微躬身说“老师再见”,再跑到家人身边,递过自己的小书包,轻声说“妈妈,您辛苦了”。这些日常里的小举动,没有刻意强调“这是传统文化”,却让孩子在行动中懂了尊重、惜物与感恩,让传统礼仪真正成了温暖的生活习惯 [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本质是文化生命的代际传递。通过环境濡染、课程深耕、生活践行与家园共振,幼儿得以在真实情境中触摸文化脉搏,形成情感共鸣。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深化“生活即教育”理念,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幼儿成长的精神底色,在守正创新中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莉丹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实践 [J]. 教育探究 ,2020,15(03):21-24.
[2] 陈欢 . 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落地 [J]. 天津教育 ,2024,(24):180-18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舒娜(1986 年3 月—),女,汉族,福州市闽侯县人,泉州师范学院大专,幼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