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血透不是终点,科学管理也能好好生活

作者

陈颖倩 胡晓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慢性肾衰竭(CKD)患者构成全球健康领域内亟待重点关注的群体,伴随医疗技术持续进步,血液透析(血透)已发展为挽救肾衰竭患者生命的核心治疗方式。血透虽能发挥维持生命的关键作用却并非治疗的终极目标,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而言科学的生活管理同样具备重要意义。在血透治疗之外探索科学管理路径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现代肾脏疾病治疗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1. 血透的作用与局限

1.1 血透的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作为借助机器辅助实现肾脏功能的治疗方式,治疗期间患者血液会经一条管道引入透析器,透析器内部的半透膜可允许血液中废物、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通过,留存体内有益物质像血细胞与蛋白质。经过滤后的血液再回输至体内,进而助力清除体内堆积的有害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因肾脏无法达成这些基础排毒功能,透析治疗往往需定期开展,一般每周三次且每次持续 3 至 5 小时,以此保障患者能正常维持生命并缓解症状。

1.2 血透的局限性

血透在延续生命方面虽有重要作用却无法完全替代肾脏的全部功能,透析过程中难以有效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也不能生成红细胞,患者仍需依靠外部药物补充。更关键的是血透无法恢复肾脏原有功能,患者依旧面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依赖血透治疗的患者常出现心血管问题、骨骼病变等并发症,且透析过程给患者身体带来的负担较重。

1.3 血透不是治疗的终点

血透虽属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方式,却仅为患者维系生存的手段而非实现治愈的途径,其实施未能解决引发肾脏损伤的根本问题。患者在接受血透期间仍需结合病情监测开展科学管理与生活干预,从饮食调控、作息规划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并提升生活质量,故而血透并非治疗终点,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2. 血透患者的饮食管理

2.1 限制钠盐摄入

血透患者常面临水肿与高血压问题,这多因体内钠盐摄入过多,钠盐会吸附水分导致体内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高盐饮食还会升高高血压风险,而高血压本就是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钠盐摄入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患者需避免腌制品、咸味零食、加工肉类及快餐等高盐食物,烹饪时用低钠盐或其他替代品,检查食品标签钠含量,保持每日摄入量在推荐范围内。

2.2 控制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是维系身体机能的关键营养素,对血透患者而言其摄入量却需严格把控,血透过程中患者血液会损失一定量蛋白质,过量摄入又会加重肾脏代谢压力,导致体内毒素堆积。患者需结合自身需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水平,通常建议选用瘦肉、鸡蛋、鱼类等高生物价蛋白质来源,这类食物可提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合理把控蛋白质摄入既能规避肾脏负担,也能有效减少透析时废物生成。

2.3 适量摄入钾和磷

肾功能减退后,体内钾与磷的代谢会受影响,易引发高钾血症与高磷血症,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更会危及生命,高磷血症则会诱发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为维持血液中钾、磷平衡,血透患者需格外关注这两种矿物质的摄入,钾摄入需避开香蕉、橙子、番茄等富含钾的食物。磷摄入要限制奶制品、坚果及部分豆类等高磷食物食用,医生或许会推荐使用磷结合剂辅助减少磷的吸收,保障体内矿物质水平稳定。

3. 血透患者的运动管理

3.1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血透患者选择运动需结合自身体力与健康状况,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能给心脏、关节或肾脏带来过度负担,低强度有氧运动因此成为更适宜的选项,步行、游泳、瑜伽及骑自行车等均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且对关节压力小、安全性较高,其中游泳尤为突出,既能减轻体重对关节的压力,又可促进肌肉活动、提升全身协调性。患者挑选运动时还需依据自身透析时间规划,避免在透析前后开展过度剧烈的活动,防止身体过度疲劳。

3.2 运动的频率和强度

血透患者运动频率与强度需结合自身体能及医生建议制定,通常建议每周运动 3 至 5 次、每次 30 到 60 分钟,运动强度应维持在轻度至中度水平,能轻松对话但稍显气喘的状态。过度剧烈运动易造成身体过度疲劳、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可能引发透析时体液失衡,适宜的强度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还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代谢。运动具体方案需因人而异,患者开展任何新运动项目前最好先咨询医生,保障运动方案的安全性。

3.3 运动与并发症的预防

规律运动既能提升血透患者体能,也能减少部分常见并发症出现,血透患者常面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问题,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压、增强心血管健康,降低中风与心脏病风险,还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发生。可改善骨密度、减轻透析引发的骨骼问题、预防骨折。增强肌肉与骨骼力量,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会提升,跌倒风险随之降低,定期运动是预防这些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维持长期健康。

4. 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

4.1 增强心理韧性

血透患者在漫长治疗周期与各类健康难题面前,时常会陷入身心双重疲惫的状态,增强心理韧性是助力这类患者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与潜在挑战的关键途径,心理韧性具体指的是个体在遭遇困境冲击时,依旧能维持情绪稳定且主动做出自我调整的内在能力。患者借助冥想练习、深呼吸训练等实用的放松技巧,能够逐步掌握情绪平衡的方法,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感受与抑郁倾向,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并一步步努力实现。

4.2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社会支持系统对血透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着关键意义,患者若能在家人、朋友及社区的协助下应对治疗过程,心理压力的缓解会更为轻松,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受,助力他们在治疗期间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参与患者支持小组并和其他面临相似困境的人交流互动,同样能带来情感层面的慰藉,减少内心的孤立感。依托这样的社会支持,患者能够获取鼓励与力量,进一步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家人的主动参与能帮助患者减轻日常生活里的负担,还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

4.3 参加心理疏导和治疗

心理疏导与专业治疗是助力血透患者应对心理困扰的有效途径,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交流空间,使其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恐惧、焦虑与抑郁情绪。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互动过程中,患者可更清晰地理解自身情感状态与行为模式,进而掌握更健康的问题应对方式。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方式,学会在透析期间维持情绪稳定,定期参与心理疏导活动,可帮助患者减轻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结语:

血液透析虽能有效维系患者生命运转,却并非针对末期肾病的最终治疗解决方案,仅作为帮助患者平稳度过这一疾病阶段的过渡手段,若想最大化发挥血透治疗的实际效果、切实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科学且系统的生活管理就显得格外关键。合理调控每日饮食结构、开展符合自身体能的适量运动、接受专业心理疏导并做好自我情绪调节,这些都是助力患者更好适应治疗流程、减轻身心双重压力的有效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细致管理,像严格保持规律作息习惯、主动规避感染风险与过度疲劳状态,同样能为提高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