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互通·赋能

作者

杨娜

南昌市青山湖学校 江西 南昌 330002

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学科融合,促进美育协同”的核心理念,强调音乐教育应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课标特别指出音乐与舞蹈作为姊妹艺术,具有天然的融合基础与育人价值。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重听觉感知、轻身体表达,重单一技能、轻综合素养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音乐与舞蹈美育融合既是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美育本质的内在呼唤,如何构建系统化的融合实践路径,成为当前小学美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学音乐教育融合舞蹈美育的可行性

(一)艺术本体的内在联系

音乐与舞蹈作为姊妹艺术形式,天然存在密不可分的本体联系,二者均以时间为基本维度,依靠节奏、旋律与动态来传递审美情感。古希腊时期音乐与舞蹈本为一体,共同构成“穆西卡”艺术[1]。音乐中的节拍感、力度变化、情绪起伏往往能引发人体自然律动反应,而舞蹈动作亦需借助音乐元素获得时间结构支撑。从艺术发生学角度看,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肢体舞动配合声音节律表达情感,证明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初期便已融为一体。当下音乐教育融入舞蹈元素实则回归艺术本源,顺应艺术规律。

(二)认知发展的协同效应

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多感官刺激能显著增强学习效果,音乐教育结合舞蹈美育正符合儿童全身心参与学习的天性。大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节奏训练同时激活听觉皮层与运动皮层,形成神经网络强化,促进大脑更全面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感知运动阶段建构对世界的认识,身体动作参与能将抽象音乐概念具象化。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亦强调音乐智能与身体动觉智能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融合能互相促进。融合教学激发左右脑协同工作,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补充,为儿童创造更丰富全面的认知体验。

二、小学音乐教育融合舞蹈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互联:构建 “音乐感知 + 舞蹈表达” 的融合育人目标体系

小学音乐教育与舞蹈美育融合首先需要在育人目标层面实现有机互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音乐感知 + 舞蹈表达”的目标体系。该体系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创意想象三大核心素养,将音乐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等听觉目标与舞蹈的空间感、动作协调性、身体表现力等动觉目标有机融合 [2]。在低年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简单肢体表达能力;中年级阶段,侧重发展对旋律情绪的理解与相应舞蹈动作的创编;高年级阶段,注重培养音乐形式分析能力与舞蹈编创能力。通过阶段性、层次性的目标设计,促进学生音乐与舞蹈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二)内容互通:开发 “旋律适配 + 肢体创演” 的跨学科教学内容

音乐与舞蹈美育融合的内容开发应遵循“旋律适配 + 肢体创演”的原则,实现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互通。选择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作为主要内容来源,开发一系列主题式教学单元。例如“春雨的旋律”单元,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雨滴的节奏与旋律变化,再启发创编表现雨滴轻盈、密集等特点的舞蹈动作。注重挖掘传统节日音乐与舞蹈的文化内涵,如“端午印象”单元将龙舟竞渡的鼓点与舞蹈动作相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三)教学赋能:创新 “听赏联动 + 动觉体验” 的课堂实施模式

创新“听赏联动 + 动觉体验”的教学模式,实现音乐与舞蹈的深度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一是“音乐导入—动作探索—创编表演—反思提升”的教学流程,将听觉感知与动觉体验有机衔接;二是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先进理念,设计“节奏拍击—身体律动—空间移动—情境表演”的渐进式教学活动;三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四是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示范、启发、点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四)评价协同:建立 “素养导向 + 过程关注” 的融合评价机制

构建“素养导向 + 过程关注”的融合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结果导向的评价局限。一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音乐感知能力、舞蹈表现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审美情感体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表、表演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记录学生发展轨迹。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形成立体评价网络。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五)资源整合:搭建 “校内实践 + 校外拓展” 的美育资源平台

构建“校内实践 + 校外拓展”的美育资源平台,为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提供支持。校内层面,整合音乐教室、舞蹈房、排练厅等硬件设施,建设融合型功能教室;组建专业教研团队,促进音乐与舞蹈教师跨学科协作;开发校本课程,举办艺术节、主题演出等实践活动。校外层面,联合当地文化馆、少年宫等机构,引入优质艺术资源;邀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开展传统音乐舞蹈传承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剧院、音乐厅,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拓展美育实践空间。

结束语

音乐教育与舞蹈美育的融合是新时代美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目标互联、内容互通、教学赋能、评价协同、资源整合”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审美素养与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索,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实践路径将更加多元与成熟。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琰 . 开发美育功能提升小学舞蹈教学质量 [J]. 尚舞 ,2022,(06):96-97.

[2] 兰雨昕 . 舞蹈课程进小学课堂的途径及模式 [J]. 艺术教育 ,2022,(0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