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的进度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作者

苏楠

身份证:220581198806200398

园林工程兼具生态与技术双重属性,多工序衔接、资源调配和环境适配环环相扣,进度常被内外因素扰动。部分项目进度滞后、资源浪费,已阻碍行业向高质量迈进。本文梳理进度管理症结,提出系统性改进思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点。

一、城市园林工程进度管理的核心特性

园林工程进度管理围绕工期目标展开,将资源配置与风险防控等要素一并纳入,呈现出鲜明的行业特征首先,其系统性突出:土方作业、植物栽植、景观小品安装等多道工序需整体筹划,任一环节滞后都可能因逻辑关联紧密而引发连锁延误。其次,环境敏感度高,植物成活周期和气候条件直接左右施工顺序,极端天气更易造成工序中断。第三,协同需求强,设计、施工、监理及供应商等多方主体必须高效传递信息并精准配合,协调质量直接决定进度管控成效。

二、城市园林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前期规划与设计环节存在短板

进度滞后的根源在于计划编制缺乏科学依据。一些项目现场勘察流于形式,对土壤性状、地下管线等关键数据掌握不足,致使排定的工期与现场实际脱节。设计缺陷更为普遍:图纸深度不够,植物选配与场地条件错位,施工阶段被迫反复变更。行业调研显示,仅设计变更一项便拖累整体进度逾三成;而变更流程又缺少统一规范,审批拖沓,进一步放大工期损失。同时,原计划未设置风险缓冲,对极端天气、材料价格波动等突发因素预判不足,削弱了计划的韧性。

(二)资源配置与调度机制失衡

资源供需错配直接拉低施工效率。人力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与劳动力调度无序并存:植物栽植、养护等关键工序因技能不符频频返工,普通工种却常陷窝工。物资管理漏洞明显,苗木、建材的采购计划与现场进度脱节,进场验收标准模糊,材料质量不合格或到货延迟时有发生。机械配置亦失衡,大型设备与小型工具缺乏统筹,土方开挖、场地平整等环节因利用率低而进展缓慢。资金缺口更为致命,拨款滞后或监管缺位,采购停摆、人员流失随即出现。

(三)施工过程管控与协调不力

现场管理执行力薄弱是进度失控的主因。进度监控缺少常态化机制,也未搭建科学的偏差预警体系,实际进度一旦偏离计划往往发现过晚,错过最佳纠偏窗口。质量与进度的协同管控失衡,一些项目为抢工期压缩施工流程,结果植物成活率低、景观效果不达标,返工反而带来二次延误。多方协调机制更显薄弱,施工单位与设计、监理及市政部门沟通不顺,管线迁改、交通疏导等外部事项耗时拉长,施工连续性被严重削弱。信息传递存在壁垒,进度数据仍靠人工记录,准确性和时效性不足,难以及时支撑决策调整。

(四)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缺位

风险管控体系薄弱放大了进度的不确定性。面对自然风险,施工计划缺乏与项目地气候特征匹配的弹性,暴雨或高温来袭时往往只能全面停工。技术风险同样被低估:新型工艺未经充分前期论证,现场一旦出现技术障碍便难以及时破解。政策变动亦常令项目措手不及,环保、安全新规出台后反应迟缓,因合规缺口被迫停下的案例并不鲜见。更棘手的是,多数工程未设专项应急预案,材料断供或设备故障突发时,临时调配资源效率低,延误被层层拉长。

三、城市园林工程进度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强化前期规划与设计管理

构建科学的计划编制体系是基础保障。施工前需开展全面现场勘察,整合地质、气候、管线等基础数据,运用关键路径法(CPM)梳理工序逻辑,明确各环节工期节点与责任主体。推行设计方案联合评审制度,组织施工、监理及植物专家参与论证,重点核查图纸完整性与场地适配性,从源头减少变更风险。建立设计变更规范流程,明确变更申请、评估、审批的时限与权责,对重大变更实行分级审批,同步评估对进度的影响并调整计划。在计划中预留 10%-15% 的缓冲时间,应对不可预见因素。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供应链管理

要让资源落到精准位置,必须搭好系统化的运行框架。人力方面,先给施工人员做技能画像,再按工序需求把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同时准备跨工序的机动名单,既防窝工也防缺人。物资端推行“需求—采购—验收”闭环:依据滚动进度表生成动态采购清单,锁定具备应急供货能力的供应商,材料到场后实行“双检”,质量与数量同时过关才算合格。设备采用“自有 + 租赁”混合模式,用甘特图排布每台机械的使用时段,并定期保养,把完好率抬到高位。资金则设动态监控,按节点编制拨款计划,实时盯紧流向,确保关键工序资金需求。

(三)健全施工过程管控体系

提升现场管控效能,关键在于把全流程管细、管实。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评估,三级节奏并用,Project 等软件实时记录工序状态,偏差一旦越过 5% 阈值,分析程序同步启动。质量与进度不再分头推进,验收标准直接写进节点,样板先行,把返工概率压到最低。设计、施工、监理被拉到同一平台,每周例会碰头,信息化通道提前把外部协调事项提前介入,主动对接。进度、质量、资源数据全部汇入数字化平台,系统自动预警偏差,并给出决策提示。

(四)构建全周期风险防控机制

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必须贯穿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前期,启动风险识别专项,围绕自然、技术、政策等维度列出清单,再用矩阵法评定等级并配套对策。针对气候风险,调取历史气象资料优化施工排期,把不耐极端天气的栽植工序锁定在适宜窗口;同步建立技术储备库,提前验证新工艺可行性,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指导。政策方面设专人对接监管部门,实时跟踪变动,确保施工始终合规。此外,编制专项应急预案,细化突发事件响应流程、资源调度路径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演练,以持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事中阶段,建立动态监控机制,通过现场巡查、数据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施工进展与风险状态。一旦发现偏差或潜在风险,立即启动预警程序,并快速调动资源进行处置,确保风险不扩散、不升级。同时,强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信息畅通,及时解决现场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风险累积。 事后阶段,开展风险评估与总结工作,对已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源与薄弱环节,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将风险防控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进行问责与整改,以持续提升全周期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建立明确的风险防控绩效指标,如风险识别准确率、应急响应及时性、问题整改完成率等,确保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结论

城市园林工程进度管理横跨规划、资源、管控与风险四大环节,其水准直接左右项目整体收益。前期方案深度不足、资源错配、过程监督松弛及风险应对缺位等顽疾,本质上是管理体系割裂、协同机制缺位所致。若能在前期提高规划的科学含量,在资源配置上追求更优效率,在过程监管上形成闭环,并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网络,进度管理即可走向精准、高效。伴随数字技术向园林工程渗透,进度管理将顺势升级为智能、动态的新范式,为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华伟 , 董孟斌 .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措施[J]. 葡萄酒 , 2023(22):0178-0180.

[2] 梁军 . 建设单位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 " 三控 " 问题与有效措施应用研究 [J]. 2021.DOI:10.12254/j.2096-6539.2021.0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