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加减法”
张稀明
福建省云霄将军山学校 3633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生的“双休”已是不容剥夺的权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选择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减负提质”的高要求下,做好教学中的“加减法”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加减法”的必要性
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包容性强,若教师在一节课上“一讲到底”,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疲惫,还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做好“加减法”能减少教学目标的欲求,让师生在课堂上聚焦重点内容;减少教学环节和老师说话的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减少家庭作业总量,控制时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过度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可能会消磨学生对语文仅存的兴趣和好感,而做好“减法”,给课堂和学生思维留白,给学生留一点阅读、玩耍甚至发呆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保护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多讲自己钻研的好题目、自学得到的好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减少家庭作业总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同时,避免过度的作业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进行阅读、玩耍等活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通过“加法”,老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有误的知识点多讲解,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加减法”的基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加减法”,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这是精准判断教学内容的首要基准。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这四个维度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是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依据。以下几个维度是判断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标准:
目标导向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只有精准定位、有力聚焦教学目标,才不会使整节课出现虽面面俱到却收获寥寥的局面,也不会使课堂内容显得烦冗琐碎,从而达到使初中语文课堂内容" 瘦身" 的效果。
学生主体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独立剖析和解读文本,甚至对文本提出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状态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特性: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包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性、综合性、基础性等方面。不同文体的文本值得深挖的特质不同,同一文体不同文本的特质亦有不同,这些因素都应是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依据。
实用性与创新性: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浅层次的、重复的、低效的教学环节,深研课文,结合学情精心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
三、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减法”的策略
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内容的取舍上自有其不同。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课文重点说说记叙文与古诗词教学中的“加减法”策略:
1. 记叙文教学内容的取舍策略
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体,在教学内容取舍上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人物塑造与分析:在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剖析小说通过人物活动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例如,在《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闰土少年与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者的思考,而不必在小说的历史背景上花费过多时间。
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来把握文章内容,是记叙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从课后练习题入手,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梳理情节,进而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如《变色龙》的教学中,可以围绕“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在左右摇摆”这一核心情节展开教学。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学习环境描写的片段来体会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卢花荡、鸭群及暴风雨的描写,理解其对烘托人物心情、营造氛围的作用。
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对于散文教学,应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去体味作者的深切情感。如在教学吴伯箫的《灯笼》时,那些读来或朴质或典雅的语言里,无不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读写结合的取舍: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读写结合,但需要有所取舍。例如,在《我的白鸽》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揣摩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的作用”,侧重“朗读、品析语言”入手,而不是面面俱到。
2.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取舍策略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增设古诗词赏析课程,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内容取舍上应注意:
背景知识与文本解读:了解背景知识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为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时,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作者的经历进行适当介绍,做到知人论世。
诵读与感悟:诵读是理解诗歌的基础,通过吟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更能感受其中传达的情感力量,从而更好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如在《关雎》的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去指导、示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经》回环反复的音乐美。
意象与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意象教学中,教师可按照群文阅读的议题原则确定议题,根据联系性、可探究性来选择文本,通过意象的促进来使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丰富文学想象力,促进思维的纵向发展。
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蕴。如在《行路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长风破浪”的壮志和“砥砺前行”的决心等意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需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及任务,对同一单元的课文进行分工,使其分别承担以上文体特征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由“一篇到一类”的能力迁移,让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为“减负”而做减法,优秀的长文,如《故乡》《灯笼》等课文就值得花多一些时间去研读、品味。
结语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体式的课文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做“加减法”,即是在“教什么”上下功夫。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将“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等要求贯彻落实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郑林芳 .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创新研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25):19-21.
[12] 马千梅 . 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 [J]. 学周刊 ,2025,(26):121-123.
[3] 史之成 . 语文教学开展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及途径探究 [J].学周刊 ,2025,(26):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