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运营模式研究
秦斌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消防救援局510000
2025 年,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着力构建全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运营体系。严格遵循《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确立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原则。
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已建成近 10 年,难以满足新时代消防宣传需求。海珠区消防救援局计划对标国家级消防科普基地建设标准,聚焦“教育、体验、培训”三大核心功能深化拓展,将中心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区域示范、公众受益的现代化消防科普教育核心平台。
一、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一)构建稳固的后勤保障
1、多元师资保障体系
打造“专职讲师 + 专业志愿力量 + 执法监管人员 + 技术持证人员”四位一体的培训矩阵。目前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拥有专职讲师 4 人,“海蓝蓝”女子志愿服务队兼职讲师 40 余人,其中消防监督执法资格人员21 人,持有中级设施操作师证人员16 名,研究生学历3 人,本科学历40 人。专职人员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志愿服务队注入社会活力,执法管理人员强化政策专业性,持证志愿者提供实操技术支撑,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师资储备池。
2、经费保障可持续运行
建立常态化财政投入机制,将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运行经费纳入海珠区消防救援局年度业务经费保障,确保场馆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为日常运营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二)标准化运营模式
每周开放六天,逢周一闭馆。每日开放 8 小时,分为上午场(08:30-11:30)和下午场(14:30-17:30),每场人数限制 30 人。
(三)持续改进构建完整闭环体系
定期评估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的运营情况,并根据群众反馈不断升级场馆内容。
1、建立动态化运营评估与内容迭代机制
构建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运营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定期数据复盘与群众反馈收集,形成“评估—优化—升级”的内容迭代闭环,确保场馆功能与公众需求深度契合。
2、创新实名制培训双轨实施模式
构建“专业人群定向轮训 + 公众自主体验”双轨并行机制:
行业端:针对消防安全负责人、重点单位责任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等专业群体,实施年度计划性实操轮训,开展场景化实训,配套智能化考试系统,实现实操考核全程留痕。
(2)公众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预约参观—沉浸式体验—实名制考核”全流程服务,通过线上平台预约参与互动项目,培训后完成知识技能测试,生成个人消防安全培训电子档案。
二、构建多层次消防科普教育体系
(一)分众化内容开发
1、面向社会公众群体
(1)儿童群体:以趣味化、体验式为主,重点培养火灾危险信号识别、安全出口标识认识、基础避险动作掌握及“不玩火”意识。
成年人群(家庭场景):重点提升家庭火灾风险防范与初期应对能力,包括隐患排查、灭火器使用、逃生技能及家庭逃生预案制定。
2、面向特定机构与从业人员
(1)重点单位:落实单位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包括法定职责与管理体系、风险识别与隐患治理、应急处置与技能培训。
(2)政府职能部门:强化监管责任意识,提升依法履职和风险防控能力,重点包括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监管重点与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二)课程与教材体系
编制《广州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开发配套系列短视频,聚焦高频火灾风险场景和关键自救互救技能,以通俗易懂形式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养。
三、推动科技展示与多元化合作路径
(一)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
应用 VR/AR 技术模拟灾害场景训练应急决策能力;利用全息投影展示火灾蔓延原理;通过物联网互动装置实操排查隐患;开发云游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实现线上参观。
(二)消防科技展示
设立消防装备展示区,联动重点单位、企业、高校开展新技术试验推广;建立火灾案例数据库,在火灾高发节点发布案例警示。
(三)多元化合作路径设计
与新能源企业共建“新能源消防安全专区”,实现“科普内容共建 + 安全风险共防”;加强与医院、学校、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联动,将基地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行业消防培训定点单位”。
(四)社会协同与品牌塑造
壮大消防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化数字化传播矩阵建设,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消防文化网红打卡点”;打造省级消防科普 IP,通过媒体宣传典型案例,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造势推广。
四、结语
本研究围绕构建现代化国家级消防科普教育核心平台目标,创新探索“政企协同、场景沉浸、数字赋能”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在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公众消防技能实训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经验。未来,广州市海珠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将通过持续迭代数字化功能模块,深度融入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为全国消防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与技术支撑。
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消防救援局揭榜挂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