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欺凌防治的实践路径
季永亮 吕姣姣
748400 岷县西城区小学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教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3]JKS0119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现低龄化、群体化等趋势,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防治小学校园欺凌至关重要。本文从校园欺凌的预防、介入和补救三个方面,探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欺凌;防治;小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预防
(一)开发反校园欺凌的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占比相对较小,容易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曝光促使学校和社会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我们尝试开发了一系列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程,涵盖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二)举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小学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以校园欺凌热点事件为契机,开展《和谐友爱,拒绝欺凌》主题教育周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学习雷锋精神、制作校园黑板画、手抄报、征文演讲、团结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活动旨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校园氛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杜绝校园欺凌的意识,并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为预防校园欺凌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家校合力,预防校园欺凌》家校活动,全面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欺凌问题,提高家长辨别和正确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
(三)构建校园心理辅导服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短板,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往往由班主任兼任心理辅导工作,但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且非专业出身,导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效果不佳。因此,构建专业的校园心理辅导服务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专业的科研活动,组织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松的教师组成心理顾问团,并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定期招募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实践中提升心理辅导团队的专业技能,同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例如,开展《一个让我难受的小秘密》《我最近很不开心》等主题的招募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明白心理健康问题就像身体疾病一样需要及时医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恶化,进而引发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严重事件。校园心理辅导服务团能够有效将校园欺凌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介入
(一)创建紧急绿色交流通道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在研究众多校园欺凌案例后发现,校园欺凌事件扩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等和沟通不畅。施暴方可能是受多方教唆或自身也是受迫者,而受害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可能因被威胁而不敢告知教师或家长,导致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最终引发更严重的校园事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建设校园匿名留言板,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通过技术手段精准定位到学生,由相关教师负责跟进监视,必要时以科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接触沟通,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二)及时制止欺凌行为并提供心理援助
小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相对简单,可以组织校工组成巡逻队,重点监视学校的各个角落。一旦发现学生间发生欺凌行为,巡逻队员应及时制止,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教师和领导,防止事态扩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对大人有所畏惧,因此巡逻队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同时,随着校园安防系统的不断升级,公共区域的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从技术层面也能有效制止校园内的欺凌行为。对于行为异常的学生,巡逻队应及时报告相关教师,由校内专业的心理辅导团及时介入进行心理援助,从而有效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三)做好旁观者协同工作,避免责任分散
在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外,旁观者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欺软怕硬是人性的弱点,许多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成为了欺凌者的帮手。因此,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及时介入并协同做好旁观者的工作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感,将他们转化为反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力量,就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减轻被欺凌者的受害程度。例如,通过制作微课《小小英雄》《旁观者的力量》等,呼吁学生积极参与抵制校园欺凌的行动,让学生明白今天自己不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将来自己成为被欺凌者时也可能无人相助。当然,在制止欺凌行为时,要确保自身安全,及时通知教师或报警是最佳选择。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补救
(一)针对欺凌行为实施者进行心理疏导
经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后可以了解到,欺凌者往往外在表现出强大、无畏,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可能十分自卑、无助和恐惧。因此,在欺凌行为发生后,心理辅导老师应及时对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认知。小学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通常包括生活环境混乱、缺乏家庭教育、自身性格缺陷等。针对不同的主要原因,应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并根据其他诱因进行细节调整,引导欺凌者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二)针对欺凌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往往遭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对于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因人而异。有些学生内心坚韧,加上家庭教育的支持,能够较快走出事件影响,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然而,大多数被欺凌者很难独自摆脱欺凌事件的阴影,因此校园心理辅导团队需要长期跟进并不断进行心理教育介入。首先,心理辅导教师需要解决与被欺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问题。被欺凌者的心理防线往往十分坚固,可能会表现出不信任任何人,包括父母。心理教师应运用专业的、科学的方法,设身处地地接触被欺凌者,只有打破了与被欺凌者的信任壁垒,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实施,从而更好地帮助被欺凌者恢复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三)针对欺凌现象旁观者进行心理引导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事件外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旁观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犯错的人和受到伤害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犯了错或成为受害者,也希望别人能够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我们。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犯错者和受害者,成为他们改过自新的监督者,让被欺凌者不再软弱,让欺凌者不再恃强凌弱,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小小英雄。
四、总结
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在事前预防、事中介入和事后补救三个阶段中学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为各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 马静.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1(32): 10-12.
[2] 吴志谋.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1(19): 51-52.
[3] 周凤丽.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校园欺凌问题的剖析与防治 [J]. 辽宁教育, 2021(24):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