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生社团视域下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的教育范式探究

作者

姚昊冉 高洁 杜亚楠 王庆南 苏姗 梁静静 陈梵

聊城闫寺实验学校 252036

引言

当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出现断层以及与现代社会融合不够充分等状况,活态传承已然成为其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导向,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场所,学生社团依靠兴趣驱动、组织有灵活性、贴近青年群体等诸多优势,成了连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一代的关键桥梁。但多数社团的传承活动存在课程较为零散、实践处于浅层、传播存在局限、资源有所欠缺等问题,没能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非遗“ 活态传承” 的内涵

中医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临床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医疗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医药在中国人疾病的防治与健康养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非只是对相关技艺以及典籍进行静态的保存,而是以传承人为关键核心,在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延续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动态发展进程,其包含中药炮制、针灸推拿等技艺方面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还涉及辨证施治思维、养生智慧在日常生活场景里的具体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借助代际之间的传递以及创新实践,促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文化基因的持续活化以及发展[1]。

二、学生社团视域下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的教育范式构建

(一)课程体系融入

学生社团应当以“理论筑基 + 技艺赋能”作为核心内容,构建一种分层递进的中医药非遗课程体系。在基础层可以开设像《中医药非遗发展史》以及《经典医籍选读》这类通识课程,如设中医药教室,药橱存泽兰等药材,展示区有小麦等标本,助学生直观了解;进阶层邀传承人开“古法炮制工作坊”;创新层跨学科融合。通过“学分置换” 等激发学生参与,推动非遗知识从“书本”到“实践”。借助线上慕课、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社员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针灸、中药炮制、正骨疗法等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文化内涵。进阶层着重于技艺实操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小班化教学,就像中药社团可设置“古法炮制工作坊”,从药材的辨识开始,到火候的精准把控,再到剂型的制作,全过程去还原蜜炙黄芪、酒蒸大黄等传统工艺,创新层鼓励进行跨学科融合,联合学校生物、化学、设计等专业社团,开设《中医药非遗创新转化》等课程,引导社员探索把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比如运用 3D 建模来还原古代针灸铜人、借助成分分析去解析中药复方配伍逻辑。建立“学分置换”“技能认证”机制,将社团课程与学校通识教育学分相挂钩,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程成为非遗知识从 “书本”迈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二)实践活动开展

实践活动要以“沉浸式体验 + 场景化应用”为立足点,打造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中医药非遗传承场景。以城闫寺实验学校为例,校内依托社团基地开展常态实践,中药类社团开辟 300 平方 “校园药圃”,种植车前草、丹参等,学生参与播种、养护、采收,记录生长特点,加工成品,渗透劳动教育。同时开展“炮制技能大赛”,凭借比赛促进练习,以此提升技艺的熟练程度,针灸推拿社团可以设立“校园义诊角”,在师生当中开展基础的推拿保健以及穴位按摩教学,把针灸推拿技艺融入日常的健康服务里面 [2]。在学校外部,则要拓展“在地化实践”,联合地方非遗保护单位,组织社团成员参与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工作室的跟岗实践,学习像“中药炮制技艺”这样的濒危非遗项目,走进社区、乡村开展“非遗健康行”活动,为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以及古法养生指导,比如推广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与应用。此外,还可结合节气民俗开展特色实践,比如在端午时节制作香囊、冬至时熬制膏方,让非遗实践与传统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在一起。

(三)文化传播推广

社团要构建中医药非遗传播矩阵,依靠线上破圈以及线下渗透的方式来提升文化影响力。在线上方面,可打造多元化的传播内容,比如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非遗传承人说”栏目,邀请传承人录制技艺演示视频,像“一分钟学会穴位按摩”“中药炮制小课堂”等,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医药非遗故事”系列推文,结合漫画、音频等形式,解读《本草纲目》里的非遗密码以及古代名医的传承故事。搭建“非遗数字展厅”,借助 VR 技术还原古代药铺、针灸诊室场景,让受众可“云体验”非遗技艺。在线下方面,聚焦场景化传播,在校园文化节、非遗宣传月期间,举办“中医药非遗市集”,展示社员制作的中药香囊、非遗文创产品,开展针灸体验、中药猜谜等互动游戏,走进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凭借“小老师授课”“技艺小作坊”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中医药非遗知识,推动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实现从“社团传播”到“社会扩散”的突破。

(四)多方合作协同

遵循“资源整合 + 优势互补”原则,构建起以社团为纽带、多方共同参与的协同传承机制。深入推进校社合作,联合学校的教务处、团委以及医学院等多个部门,争取场地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共同建设“中医药非遗传承基地”,引入学校附属医院的专家资源,以此为社团实践给予临床指导。例如,城闫寺实验学校开展了“五送五进五提升”送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市医院的医生为校学生检查脊柱健康,带领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使学生更加喜欢中医校本课程。与地方非遗保护机构进行对接,和中药炮制、正骨疗法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学徒培养协议”,为社团成员提供跟师学习以及参与非遗项目申报与保护的机会,要联动企业资源,与中医药企业、文创公司展开合作,开展“非遗产品研发”项目,像中药社团与药企联合开发非遗养生茶包,推拿社团与康养企业合作设计非遗保健服务套餐,实现“传承 + 创收”这一双重目标。最后要拓展国际合作,借助高校国际交流项目,与海外院校相关社团联合举办“中医药非遗文化周”,开展线上技艺交流、非遗作品巡展等各类活动,推动中医药非遗从“校园传承”迈向“国际传播”,形成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传承生态。

结语:

在学生社团视角下的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教育范式,借助课程、实践、传播以及合作等共同作用,构建起了一条从知识传授直至文化活化的完整路径,这种范式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医药非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领,还拓展了传承的范围以及影响力,为非遗传承增添了青年力量。在未来,有必要完善课程与实践的衔接体系,加深多方合作的长期有效性,促使该范式朝着标准化、可复制的方向迈进,帮助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达成更为广泛的活态延续以及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倩 . 试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J]. 中国报业 ,2024, (02): 254-256.

[2] 郭珺珺 , 毛国强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推广策略探究

[J]. 科技资讯 , 2021, 19 (08): 246-248+252.课题名称: 学生社团视域下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的教育范式探究 编号 ZXKT2025259

作者简介:姚昊冉(1991 .08.29)籍贯: 山东省聊城市,性别 :男最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单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