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 AI 辅助城镇初中细节描写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向浩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中学校 618100

一、引言

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则要求写作教学 “关注生活细节,培养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并强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此背景下,城镇初中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节点,其语文细节描写教学却面临显著困境:学生因生活体验单一、阅读积累不足,细节描写常出现 “机械生造、材料陈旧、表达不当”等问题;教师因优质资源匮乏、大班额教学压力,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且 AI 技术使用率不足 30% (2024 年德阳市教科院视导数据)。

四川省中江县作为丘陵地区农业大县,县域内 40 余所乡镇初中占比达 68% , 83% 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生活经验以农耕文化为主,对城镇题材写作存在认知隔阂。基于此,本研究以中江县凯江中学校为核心试点,探索 AI 辅助城镇初中细节描写教学的实践路径,既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政策导向,又切实解决一线教学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镇初中

城镇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城市教育的信息化基础与农村教育的地域特征,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载体。以中江县为例,县域内城镇初中既服务于城区学生,也覆盖周边乡镇生源,其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教育整体水平。这类学校普遍面临 “优质师资不足(乡镇中学专职语文教师本科率仅 72% ,低于城区 15 个百分点)、多媒体设备更新周期长(普遍超过 5 年)、学生生活体验差异大” 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赋能弥补资源短板。

(二)AI 辅助教学

AI 辅助教学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通过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交互系统重构 “教 — 学 — 管 — 评” 全流程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细节描写教学中,其核心功能包括:一是智能情境创设,生成城镇生活虚拟场景(如便利店、地铁、集市),帮助学生 “身临其境” 捕捉细节;二是个性化指导,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作文,精准定位 “多感官描写失衡”“逻辑断层” 等问题,并推送定制化修改建议;三是自动化评估,构建细节描写评分量表,自动统计 “有效细节数量”“修辞运用频次” 等指标,减轻教师批改负担;四是资源生成,筛选适配城镇学生的细节描写范文、素材库(如农耕场景、乡村节日),丰富教学资源供给。

(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与写作教学中,对人物、场景、事件、情感的细微特征进行具体、生动、精准刻画的表现手法,其核心要素包括 “多维度观察(视觉、听觉、触觉等)、精准语言表达(比喻、拟人等修辞)、情感渗透(通过细节传递深层情感)”。在城镇初中写作教学中,细节描写是破解学生作文 “流水账” 困境的关键 —— 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文章画面感与感染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品质。中江县凯江中学校前期调研显示,城镇初中学生作文中 “视觉描写” 占比达82% ,而 “触觉、嗅觉” 等多感官融合描写仅占 18% ,细节描写的 “单一化、浅表化” 问题突出。

三、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

(一)政策驱动:教育数字化与新课标双重要求

教育数字化战略为 AI 赋能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 “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求基础教育阶段 “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新课标则将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纳入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写作教学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两者共同指向 “技术赋能 + 素养导向” 的教学改革,为 AI 辅助细节描写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实践困境:城镇初中细节描写教学的三重瓶颈学生层面:观察薄弱与表达不足

中江县乡镇初中学生作文调研显示, 65% 的学生依赖 “自然景物描写”,但有效细节使用频次仅为城区学生的 60% 。具体问题包括:一是 “机械生造”,因缺乏城镇生活体验(如地铁、商场等场景),细节描写虚假(如 “便利店店员穿着西装”);二是 “材料陈旧”,人物描写多局限于 “老师批改作业”“妈妈做饭”,缺乏对城镇职业(如外卖员、社区志愿者)的刻画;三是 “表达不当”,词汇贫乏、修辞单一,难以通过细节传递情感(如用 “很高兴” 代替 “嘴角弯起的弧度里藏着没说出口的欢喜”)。

(三)教师层面:资源匮乏与指导乏力

城镇初中语文教师面临 “双重压力”: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不足 —— 中江县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人均拥有的 “细节描写教学案例库”数量仅为城区教师的 40% ,且缺乏适配城镇生活的素材;另一方面,大班额教学导致个性化指导缺失 —— 67% 的教师反映 “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细节描写弱点提供具体建议”,批改作文时多依赖 “语句通顺”“中心明确” 等泛化评价,无法精准诊断 “多感官描写失衡”“逻辑断层”等问题。此外,教师 AI 技术应用能力不足,2024 年德阳市教科院视导显示,中江县乡镇中学作文课堂中 “信息技术融合度不足 30% ”,多数教师仅会使用 AI 进行 “语法纠错”,未充分发挥其 “情境创设”“个性化指导” 功能。

(四)教学层面:模式传统与技术脱节

现有细节描写教学仍以 “命题 — 写作 — 批改 — 讲评” 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师讲解 “细节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五要素),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教师逐句批改后在课堂上统一讲评。这种模式存在两大缺陷:一是 “情境缺失”,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城镇生活观察场景(如乡镇初中难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区商场);二是 “反馈滞后”,教师批改周期长达 1 周,学生难以及时修正细节描写问题。AI 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 “工具层面”,未融入 “观察 — 构思 — 写作 — 修改” 全流程,未能实现 “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立足新课标与城镇初中教学实际,以 AI 技术为赋能手段,聚焦细节描写教学的 “痛点”,通过 “概念界定 — 困境分析 — 模式构建 — 实践验证” 的研究路径,旨在填补 AI 辅助城镇初中细节描写教学的研究空白。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既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又扎根城镇初中的教学现实,通过 “本土化资源 + 个性化指导 + 可推广模式”,为破解城镇初中写作教学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拓展两个方向:一是 “AI 技术的迭代应用”,探索生成式 AI(如 ChatGPT)在 “细节描写创意启发” 中的作用;二是 “跨学科融合”,将细节描写与历史(城镇变迁)、地理(地域特征)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计划将研究成果在德阳市乃至四川省的城镇初中推广,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