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影响

作者

任丽

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物资储备中心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当下,各行业所关注的焦点已然落在数字经济之上。通过对数据要素的大规模运用以及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针对传统生产力展开了系统性改造与升级,进而催生出更具效率与创新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学界和各行业之间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数字经济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无可替代。因此,我们亟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深入研究与战略布局,构建并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经济模式。

1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产出与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平衡关系的指标,提高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是以最小的环境负荷、高效利用资源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共享载体,由数字基础条件、数字产业发展、产业数字转型构成的经济系统,具有突出的绿色特征,其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活动各环节,使经济产出增加、资源占用减少并提高生态效率。新质生产力则强调生产力在质态上的整体跃升,具体表现为凭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催生更高效能、更高质量、更多期望产出的发展范式,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基础条件、数字产业发展及产业数字转型,为新质生产力三要素提供数据与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变革;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依赖高素质劳动者、高效资源利用和高科技生产工具,这些要素有助于减少资源依赖、降低能耗。同时,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分工有所不同,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上,数字经济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数据支持和创新平台,新质生产力则为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生产力基础 ; 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可提升环境监测和管理效能,新质生产力则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减少环境破坏 ;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上,数字经济拓展市场渠道,新质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理论机制

2.1 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路径

(1)数据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与可共享性,打破黄河流域资源配置的空间壁垒:一方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水资源、能源等资源消耗情况,实现精准调度,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构建数字交易平台,推动流域内绿色技术、低碳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业数字化降低污染排放。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环节:工业领域,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如钢铁企业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冶炼工艺,吨钢能耗降低 8%-12% ;农业领域,通过精准灌溉、智慧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23 年黄河流域农业数字化率达 42.5% ,农田面源污染减排 15.6% ;服务业领域,数字政务、在线教育等业态减少线下活动能耗,推动低碳发展。

2.2 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路径

(1)加快数字基建下沉,夯实生态效率提升基础。上游地区重点建设“智慧生态监测网络”,如完善黄河干支流物联网监测节点,实现水资源、水土流失数据实时共享;中游地区推进“工业互联网 + 绿色改造”,针对煤炭、化工企业搭建数字化转型平台,降低单位能耗;下游地区强化“数字技术 + 绿色产业”融合,如河南建设新能源汽车数字孪生工厂,山东发展智慧环保装备产业。(2)产业升级推动结构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加速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升级: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2023 年流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 18.5% ,较传统高耗能产业高 10.2 个百分点;二是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流域高耗能产业占比从2011 年的 42.5% 降至 2023 年的 35.2%;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如“数字 + 绿色”“文旅 + 生态”等新业态,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2023 年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收入达8900 亿元,带动就业超200 万人。(3)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数字经济赋能生态效率的间接路径。数字经济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间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提升,形成“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生态效率”的中介传导机制:第一步: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支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绿色技术研发效率提升,工业互联网推动要素高效配置,数字平台推动新兴产业集聚;第二步:新质生产力提升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培育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生态效率提升。实证测算显示,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弹性系数为 0.35,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8,中介效应显著。

2.3 增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此目标,政府应积极协助相关平台开展如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枢纽的搭建工作,充分发挥“黏着剂”作用,以连接企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这两大创新主体。企事业单位有着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及对实际需求的敏锐洞察,科研机构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沿的科研能力,二者紧密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与此同时,为缓解企事业单位科研投入的资金压力,使更多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得以开展,政府需设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基金并辅以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以充分激发其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构筑更为开放包容的柔性人才流动体制,通过部门间的项目合作与联合研发等形式促使人才在产学研等不同范畴顺畅流转,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高效运用。

2.4 强化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强化对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资源投入,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着力突破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开展实质性协同,促进技术创新方向与产业实际需求形成精准耦合,加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机制,强化对数字领域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筑坚实的技术根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明确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协同效应:二者通过“技术赋能 - 产业升级 - 资源优化”机制,显著提升生态效率,且下游地区效果优于中上游;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低碳化是关键中介路径。未来需通过数字基建下沉、新质生产力培育、区域协同发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整体提升,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 2024(2):20-29 .

[2]刘鑫.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 理论构建、战略价值与转化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9):62-68

[3]初丽霞,岳远媛.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影响[J].人民黄河,2023,45(8):47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