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作者

王红

莱阳市古城小学 2652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育人目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从“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育”转型的更高要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多元主题为载体,既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地位,也隐含着跨学科整合的天然基因。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科壁垒分明”“教学形式单一”“学习与生活脱节”等问题,仍制约着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深度提升。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教学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核心框架。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局限于单科性质,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而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则是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推动力,将语文与数学、美术、音乐、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搭建有效的平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构建精准化教学目标体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

不仅要求“搜集资料并撰写短文”,更需细化能力层级,如“能从民俗文献、长辈口述等多元渠道筛选传统节日的核心信息(如春节年夜饭的地域差异、端午香囊的制作技艺),运用‘场景描写 + 文化解读的结构,撰写 300 字左右的介绍文,做到语言准确且包含 2-3 个体现节日文化符号的细节描写”,同时关联美术学科的“文化符号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短文中嵌入自绘的节日符号插图说明,实现语言表达与视觉呈现的跨学科融合。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

超越“分析文化内涵”的笼统目标,设计阶梯式思维训练任务,如“先通过对比不同朝代春节‘爆竹习俗’的文献记载,梳理习俗演变的时间脉络;再结合历史学科‘农耕文明与节日起源’的知识,分析‘冬至祭天’习俗与古代农业生产的关联;最后围绕‘传统节日是否需要简化仪式’的议题,提出支持观点的3 个论据,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论证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

在“欣赏民俗艺术”基础上,增加审美评价与创新实践环节,如“能辨别剪纸、年画等民俗艺术的 3 种典型技法,从‘色彩象征’‘造型寓意’角度撰写50 字左右的审美评语;再结合音乐学科‘传统节日歌谣的学习,尝试将民谣旋律与剪纸图案的视觉节奏结合,创作‘节日艺术融合作品’,实现听觉审美与视觉审美的跨学科迁移”。

(二)基于教材文本,打造深度化项目内容体系

1. 语文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在“感受语言文字、分析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建立“文学描写与科学现象”的互证关系。如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描写大潮形态的语句,对比地理学科“钱塘江喇叭口地形示意图”,分析“白线形成”与“河口地形收缩”的科学关联;再结合物理学科“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如“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解释“大潮掀起巨浪”的物理原理,之后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小短文”,用“先文学描写再现场景,再科学原理解读现象”的结构,实现语文表达与科学认知的深度融合,而非单纯的“朗读+ 知识讲解”。

2. 语文与美术、数学的协同探究

美术学科的“大潮印象”创作,需先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关键词”,分析不同动词对应的视觉形态,再选择水彩、素描或手工形式进行创作,创作说明需引用课文原句作为设计依据;数学学科的“数据统计”,不仅要求收集“潮高、出现时间”数据,更需结合地理学科“钱塘江流域降水量”数据,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绘制“降水量—潮高”双轴折线图,计算相关系数,探究“气候因素对大潮规模的影响”,并将统计结论融入语文“观潮建议文案”的撰写中(如“根据近 5 年数据,每年 8 月降水量较多时,潮高平均增加 0.3 米,建议观潮者选择地势较高的观潮点”),实现数据思维与语言应用的有机结合。

3. 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价值渗透

“守护自然奇观”主题讨论需突破“制定倡议书”的表层实践,构建“问题调研—归因分析—解决方案—实践推广”的完整行动链。如引导学生通过访谈当地居民、查阅环保部门报告,梳理钱塘江大潮面临的具体生态问题(如“游客丢弃的塑料垃圾对江豚栖息地的破坏”“观潮平台建设对滩涂生态的影响”),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观点,分析问题背后的“个人行为—社会管理—政策法规”层面原因,之后分组设计“分主体解决方案”(如针对游客的“观潮环保手册”、针对管理部门的“滩涂生态保护建议函”),并通过语文“书信写作”“演讲”等形式,向当地环保部门、学校社区推广方案,同时记录推广过程中的反馈与改进措施,形成“实践报告”,实现知识学习向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的深度转化。

结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顺应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需求。从实践来看,该模式通过精准锚定语文核心素养四维度目标,依托部编版教材深挖跨学科契合点,以真实项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与形式局限,既强化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又同步提升了其思维品质、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教学实践中仍需持续优化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深度、项目任务的层次性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深化教材与生活的联结,推动该教学模式更高效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育人目标,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娴 . 小学语文跨学科任务群项目化学习策略微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9):147-149.

[2] 黄翠兰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8):103-105.

[3] 张乐凡 , 陈明选 . 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初探 [J]. 汉字文化 ,2024,(1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