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反思
谷鹏 王彪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6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这门课程聚焦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是衔接专业基础课与岗位实践的重要桥梁,随着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课程思政已不再是“附加项”,而是需要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的“核心维度”。高校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不仅应注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水平,还应当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抓住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更好的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价值。
一、课程思政融入的成效
(一)思政元素挖掘贴合课程特色
在“发动机发展历程”章节,可结合国产发动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突破,比如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发动机、长城蓝鲸发动机的实例,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切实感受我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在“发动机拆装实训”中,以“螺栓拧紧力矩精准控制”“零件清洁度要求”为具体抓手渗透工匠精神,强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态度[1];在“故障诊断”环节,则通过“排查故障时的耐心细致”“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这些元素都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有效避免了思政教育的“空泛化”。
(二)融入途径覆盖教学全流程
构建“理论 + 实践 + 考核”三维融入路径,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某车企因忽视发动机质量标准导致召回的反面案例强调职业诚信与质量意识;实践课实施“任务驱动式”思政引导,将安全操作规范、废旧零件回收处理纳入实训考核指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环保理念;考核环节增加思政维度评价,如将实训过程中的协作表现、故障诊断报告的严谨性作为评分项且占总成绩的 15% ,倒逼学生重视价值养成,从教学反馈看, 85% 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让专业学习更有温度,专业认同感显著提升。
二、课程思政融入的现存问题
(一)思政元素融入存在“碎片化”
部分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缺乏系统性,比如在“发动机燃油系统检修”章节中,仅简单提到“节约燃油、减少排放”的环保理念,没有结合“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的转型需求(包括新能源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引导;还有部分知识点(像“发动机润滑系统原理”)尚未找到合适的思政切入点,这就导致思政融入存在“断层”,难以形成持续的价值引领。
(二)实践环节思政引导深度不足
实训课中教师更侧重“操作规范性”的指导,对思政元素的延伸引导则不够,比如学生在拆装发动机时虽能按流程完成操作,却缺乏对“零件复用性评估”背后“成本意识与资源节约理念”以及“工具归位整理”所体现“职业习惯养成”的进一步解读与互动;在小组协作实训中,当出现“分工不均、责任推诿”等问题时,教师也未及时结合“团队精神”进行针对性教育,导致思政引导的“时效性”不足[2]。
(三)师资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大多拥有扎实的工程背景,但在思政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短板,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点加思政口号的浅层融合层面,难以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无缝衔接;他们在应对学生提出的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选择、技术伦理争议等问题时,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引导方法,这就导致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不足。
三、课程思政融入的改进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思政元素库
联合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梳理课程知识点,以此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思政元素库,其中纵向按“发动机结构 - 原理 -检修 - 创新”模块划分,分别对应“工匠精神 - 科学思维 - 职业责任 -创新意识”等思政主题;横向则结合行业政策如《“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典型案例如大国工匠徐立平的精密加工事迹,最终形成“知识点 + 思政点 + 案例库”的配套资源,比如在“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章节,就结合“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创新”融入“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政主题,从而实现元素挖掘的系统性。
(二)创新实践课思政引导模式
在实训开始前,可设置故障情境任务,比如模拟出租车发动机突发故障且需快速修复以保障运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体会职业使命感;实训进行中,通过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操作严谨性、团队协作效率等关键维度,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工匠精神与协作意识;实训结束后,开展职业感悟分享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训经历,共同探讨如何成为负责任的汽车维修工程师,从而深化思政认知 [3]。
(三)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三位一体”培训体系的构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一是“专题培训”,通过邀请思政专家解读课程思政相关政策与理论来帮助教师提升思政认知;二是“教研共建”,开展“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的联合备课活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在“发动机故障诊断”章节,思政教师可协助设计“技术伦理讨论”环节;三是“实践锻炼”,组织教师走访汽车企业以了解行业对“职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同时收集企业案例用于思政教学,进而增强教师的行业洞察力与思政引导能力。
四、结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思政融入是一个“持续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通过本次反思可见该课程在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碎片化、深度不足等问题,未来需通过构建系统化元素库、创新实践引导模式、提升教师素养来进一步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只有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汽车行业人才,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会敏 . 课程思政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J]. 人物画报 : 中旬刊 ,2020(7):61-62.
[2] 赵宏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2):26-27.
[3] 周专, 王兵.《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思政实施探究[J].电脑校园 ,2022(8):85-86.
作者简介:谷鹏,男,汉,1979.04,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工程及技术应用。
王彪,男,汉,1985.06,副教授,研究方向:单片机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