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探索
田子鹤 张雅琪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0
引言:
伴随“健康中国 2030”蓝图的纵深落地,以“学科跨界融通、创新驱动跃升、健康需求导向”为内核的新医科正重塑医学教育走向。新医科突破旧有医学疆界,把医学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社科人文深度耦合,呼唤未来医者兼具坚实学识、精湛技艺,更须拥有创新思维、科研功底与破解复杂健康难题的综合实力。护理学科作为医学版图的关键一环,其高度直接关乎全民健康服务的成色;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队伍的明日支柱与科研的潜在生力军,其科研素养不仅框定个人职业天花板,更深层牵动护理学科的创新动能与永续成长。
一、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核心内涵与意义
(一)核心内涵
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指引下,新医科倡导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汇,着力塑造兼具创新力、实践力与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对护理本科生而言,科研素养远非“做实验、写论文”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立体化能力架构,可概括为四重维度:其一,科研意识——洞察护理现场问题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科研价值的认同;其二,科研知识——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研究设计等基础理论储备;其三,科研能力——发现议题、构建方案、采集与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及成果转化的实战技巧;其四,科研态度——严谨求真、批判思维、协同合作与伦理自觉。四者环环相扣、逐级递进,汇聚成新医科对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核心期待。
(二)现实意义
对护理本科生来说,扎实的科研素养已成为融入新医科浪潮的“通行证”。就个体成长而言,它促使我们把课堂护理理论与临床情境深度对接,养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闭环,不仅提高本科阶段的学习成色,也为考研深造及临床晋升铺就基石。就学科演进而言,护理学科的跃升离不开临床一线的科研驱动,护理本科生作为未来科研的潜在生力军,其科研素养直接左右护理学科的创新动能与学术高度。就社会福祉而言,高水准的护理科研能够加速技术革新、精简服务流程、优化患者结局,而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跃升,正是兑现这一公共价值的关键支点。
二、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现状分析
许多护理本科生把科研想偏了,觉得“护理就是动手操作,科研是研究生和老师的事”,主动探究的念头几乎没有。平时我们更在乎操作熟不熟、理论背没背,对见习、实习中碰到的异常病情或护理难题早已“见怪不怪”,很少追问背后原因,更谈不上用科研手段去破解。还有些同学把科研直接等同于“发文章”,觉得既难又耗时,万一失败还拖累成绩,畏难情绪一上来,参与热情就更低。眼下本科课程里的科研内容,基本就是“护理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这类课,且多排在大三大四,课时少、内容抽象。前期没铺垫,听起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就像天书,考完就忘。加上科研课与临床护理、基础医学课衔接松散,比如学内科护理“糖尿病照护”时,老师极少用科研视角带我们设计干预方案,结果科研知识和护理实践各唱各的调,始终拼不成一张完整的图。
三、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夯实科研知识基础,强化交叉融合
院校要把科研训练真正嵌进护理本科四年,而不是最后两年才匆匆补课。大一、大二先开“科研初探”“文献检索与笔记”这类入门课,把兴趣和底子打牢;大三、大四再推“高阶护理研究设计”“循证照护”等深修课,同时在外科、儿科等临床课里配案例,比如儿科讲到哮喘照护,就让大家直接上手做干预方案,把科研和临床揉在一起。再按新医科“跨界”要求,加开“医学遇见大数据”“护理碰上心理学”等选修,让视野宽一点、思路活一点。教法也得换: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案例解剖轮番上,别再用满堂灌,逼得我们动脑筋、敢质疑,把科研知识真正用起来。
(二)搭建实践平台:丰富科研实践场景,提升实操能力
动手历练才是科研素养升级的关键。学校跟医院要联手搭台,把实践机会做成一桌好菜。第一道菜:把本科生项目做大,设一个“护理本科科研创新基金”,门槛放低,谁都能在见习实习里捞个问题来立项;再给每队配一名专职导师,从选题设计、收数据到写论文全程陪护;同时让研究生带本科生混编组队,让低年级直接蹭高年级项目,先练手再上手。第二道菜:把科研写进实习成绩单,医院规定带教老师必须领着本科生做“小真科研”,像“某科患者满意度快调”“两项护理操作效果 PK”之类;再挂牌几个“临床科研实践基地”,数据、样品、检测工具统统摆好,随拿随用。第三道菜:把赛场变成练兵场,一年办几场“护理科研设计赛”“毕业论文擂台赛”,用赛题逼我们真刀真枪干,既点燃热情,又磨砺技能。
(三)完善资源支持:整合科研资源,强化指导服务
把散落的科研资源拢成一张网,护生才能随处借力。第一,把文献库做大:学校再掏钱添外文护理数据库,远程权限一开,宿舍也能下全文;图书馆每月办一场“文献检索与分析”小灶,现场演示检索套路、管理工具,手把手教会我们捞资料、拆文章。第二,把指导链做细:推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导师制,责任写进考核表,见面时长、反馈次数全量化;再从医院挖临床护理大咖、科研院所学者做兼职导师,让病房经验与实验室思路同时在线。第三,把交流圈做活:学院每月安排一场科研讲座、一次学术沙龙、一次优秀成果快闪分享,校内校外专家轮番来聊;同时给路费、给名额,鼓励我们去全国护理本科生论坛刷脸取经,把视野拉到天花板。
结束语:
新医科的浪潮既给护理学科送来东风,也抛出难题;把本科护生的科研底子打牢,已成锻造高质量护理队伍的硬任务。眼下,我们在意识、知识、能力、资源上仍有短板,破局得靠学校、医院和护生三方一起使劲:学校得把课程做活、把资源备齐,医院得把临床实践平台搭稳,而我们护生更要先转观念、再扑进科研。只有多方拧成一股绳,护生的科研素养才能实打实提升,才能在新医科赛道上跑得更快,为护理学科升级和“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Z].2020.
[2] 刘华 , 李红 . 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思考[J]. 中华护理教育,2024,18(5):412-415.
[3] 张莉 , 王艳 . 护理本科生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护理研究,2024,36(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