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脑梗后传输型便秘针灸治疗的疗效观察与评价

作者

朱明珠 苏小玲 何源源

1. 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西钦州市 535300 主治医师 2. 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西钦州市 535300 主管护师 3. 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西钦州市 535300 执业医师

脑梗死是导致中老年人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后遗症中便秘发生率较高,尤其以传输型便秘常见。该类型便秘多因中枢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肠道推进功能下降、排便反射减弱,从而造成排便延迟及粪便干结。长期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情绪,还可能加重中风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负担。针灸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机、健运脾胃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改善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的肠道功能障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针灸治疗脑梗后传输型便秘的理论与机制

(一)脑梗后传输型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脑梗后传输型便秘的发生,多因中风致脑络受损,气机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和大肠传导功能减弱,导致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过长而形成。中风损伤中枢神经,可致气血运行阻滞,经脉失于濡养,肠道蠕动减缓。年老体弱之人气虚血少,肠道失润,津液不足,亦可引发便秘。部分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气机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湿阻中焦,进一步影响大肠传导。饮食失节、进食量减少、摄入纤维不足、用药不当等均可加重便秘症状。病机核心为气虚、血瘀、津亏、湿阻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大肠传导失职,粪便干硬而难以排出。

(二)针灸调节肠道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经络与穴位,可调节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控作用。针刺腹部、腰骶部及四肢相关穴位,可激活肠壁内神经丛及迷走神经反射,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缩短肠道传输时间。针灸刺激可引发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5-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增强肠道平滑肌收缩力,改善肠道节律性运动。部分穴位的针刺还能激活脊髓传导通路和中枢神经调控环路,改善大脑对胃肠功能的整合与指令输出,从而促进排便反射的恢复。此外,针灸作用下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肠壁供血充足,有助于提高肠道肌层的代谢与功能恢复,增强对食物残渣的推进能力。

(三)针灸选穴原则与配穴特点

针灸治疗脑梗后传输型便秘需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结合病因病机选择主穴和配穴。主穴常选取与脾胃大肠经相关的穴位,如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以疏调大肠传导功能。配穴根据症状偏虚或偏实进行调整,气虚者可配足三里、气海以补气健运,血瘀者配血海、膈俞以活血化瘀,津亏者配阴陵泉、太溪以滋阴润燥。针刺手法多采用平补平泻或先补后泻,以调和气机。部分患者可结合艾灸温经散寒,促进经络气血运行。配穴还应考虑患者的整体康复需求,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穴位结合,兼顾改善便秘与促进脑功能修复的双重作用。

二、针灸治疗脑梗后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与疗效观察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方法设计

研究对象选取为经头颅 CT 或 MRI 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符合传输型便秘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病程稳定,无严重认知障碍及不能配合治疗者。纳入标准包括便秘持续时间不少于两周、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且粪便性状干硬、排便需明显用力者,排除有机械性肠梗阻、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精神类疾病及妊娠期患者。所有患者在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过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医嘱通便药物,针灸组在同等基础上增加标准化针灸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便秘严重程度、饮食习惯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证基线均衡可比。

(二)针刺操作规范与治疗方案设置

针刺治疗在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治疗室进行,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丰富针灸临床经验的医师操作。患者根据取穴部位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选取主穴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配穴视症状而定,如气虚者配足三里、气海,血瘀者配血海、膈俞,津亏者配太溪、阴陵泉。针具选用 0.25mm×40mm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进针深度结合穴位解剖及患者体型调整,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分钟,中途行提插捻转刺激1 至2 次以增强疗效。伴有寒象者在大肠俞、气海施艾条温灸,每穴 10 至 15 分钟,温度控制在患者耐受范围。治疗频率为每日一次,每周五次,四周为一疗程,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头晕、出汗等不适及时调整或暂停治疗。

(三)疗效评价指标与观察方法

疗效评价包括主观症状评分与客观指标测量两方面,主观指标采用便秘症状评分量表(CSS)评估排便次数、便质、排便用力程度及腹部不适等,配合布里斯托大便性状评分表(BSFS)量化粪便性状,生活质量采用 SF-36 量表从身体功能、情绪状态、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指标记录每周排便次数、平均排便时间及是否使用泻药。治疗前、中、后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评估人员记录数据,确保一致性和可靠性。观察方法包括每日由护理人员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并在每周末进行集中汇总与核对,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并进行随访,记录症状维持时间与复发率。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核对,确保记录完整无误。

(四)疗效结果分析与统计处理

疗效判定依据便秘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排便次数增加幅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综合评定,显效为症状基本消失且排便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为症状明显减轻且排便次数增加,无效为改善不显著或无变化。数据分析采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 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针灸组在排便频率、便质改善、便秘症状评分下降及生活质量评分提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针灸组症状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复发时间延后,提示针灸干预在改善短期症状的同时具有一定维持效果,数据在多因素分析中仍保持显著性。

(五)典型病例分析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例68 岁男性患者,脑梗后遗症期六个月,长期便秘伴腹胀,每周排便一次,粪便干硬呈羊粪状,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常规康复及通便药物效果不佳,纳入针灸治疗组,选天枢、上巨虚、大肠俞为主穴,配足三里、气海,施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每周五次,四周为一疗程。治疗两周后,患者排便次数增至每周三次,便质改善为软成形,腹胀明显缓解,食欲提升。四周疗程结束时,每两日排便一次,便秘症状基本消失,CSS 评分下降显著,BSFS 评分接近正常。随访四周内无复发。临床经验表明,脑梗后传输型便秘患者在针灸选穴中应兼顾调理气机与润肠通便,手法应温和持久,配合艾灸温经,能进一步增强疗效并延长症状缓解期。

三、结束语

针灸治疗脑梗后传输型便秘能够在改善肠道功能、增加排便频率、改善便质及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积极效果,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康复期及长期护理阶段患者。其机制可能与经络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关。通过规范选穴、合理配穴、优化针刺手法与疗程,可进一步增强疗效。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干预可在短期内改善便秘症状,并在随访期维持较长时间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翠龙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医药导报 ,2020,26(10):110- 113.

[2] 赵常亮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J]. 中国针灸 ,2019,39(08):855- 858.

[3] 黄妙高 .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J]. 当代 体育科技 ,2025,15(06):123-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