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高树芯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肥光小学236300
引言: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读书的种子。”小学三年级作为阅读素养发展的关键期,学生正处于从”学习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的转型阶段。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阅读任务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设计;二是阅读内容单一化,忽视跨学科整合;三是阅读评价形式化,难以激发深层思考。本研究结合新课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任务群要求,以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为例,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阅读素养培养路径。
一、情境化任务设计:让阅读”活”起来
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融合,为情境化教学提供了天然载体。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中,教师紧扣“奇妙的想象”主题与“感受童话想象”的要素,创设“小小探险家”情境,通过分层任务链推动学生阅读素养进阶。
教师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用不同颜色标记红头行动轨迹,分组绘制“牛胃探险路线图”。学生需从文本中提取“被卷入牛嘴”“经过第一个胃”等关键情节,并通过空间想象转化为可视化图表。展示时,用“先……接着……最后……”解说路线,既巩固方位词运用,又训练逻辑表达。这种任务形式比传统问答更利于学生精准定位信息,为深度理解奠定基础。
为化解“牛胃环境陌生化”的难点,教师借助 VR 技术还原牛胃内部:黏稠液体、蠕动胃壁、食物残渣……学生以红头视角体验惊险旅程,激发共情后撰写“求救日记”。他们自发运用课文中的拟声词、动作描写,并添加心理活动,使语言训练自然融入情境,推动理解从“表层感知”走向“情感共鸣”。
任务最终指向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结合科学课知识,对比童话与现实的差异,撰写《科学小侦探报告》,用“虽然童话里……但实际上……”陈述发现。这一过程既落实“用语文学科学”的理念,又培养实证意识。课后多数学生主动阅读科普书籍,证明情境化任务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实现从“一篇课文”到“一类文本”的迁移。
该设计契合PISA 阅读素养框架的“提取- 整合- 反思”三级能力,让阅读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
二、跨学科融合:打破阅读边界
新课标强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纸的发明》一课通过“语文 +”跨学科联动,构建了“语言运用 + 学科思维”的融合模式,推动阅读从“文字解码”向“意义建构”跃升。
学生选取宣纸、卡纸、报纸等不同材质制作“创意书”,在触摸、折叠、裁剪中直观感受纸张特性,随后撰写《我的书之歌》。这一任务将抽象的“纸的演变”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创作,学生在描述“宣纸吸墨如云朵舒展”“卡纸挺括似小士兵列队”时,自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既巩固了语言积累,又深化了对“不同纸张用途”的文本理解,实现审美体验与语言训练的双向赋能。
通过“纸张承重实验”,学生记录不同纸张的承重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并用比喻句描述感受,如“卡纸像坚强的士兵,撑住了十枚硬币的重量”。科学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分析过程,倒逼学生精准使用“承重”“韧性”等学科术语,而比喻句的创作又需回归文本语境,将科学结论转化为文学化表达,实现理性思维与感性语言的有机融合。
学生利用Scratch 编程制作“造纸术动画”,为角色配音时需运用“改进”“传播”等课文关键词。技术操作与语言训练的绑定,使学生主动梳理造纸术的发展脉络,在动画脚本设计中重构文本逻辑,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叙事,使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焕发新生。
这种融合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阅读成为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效提升了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本”的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从”接受”到”质疑”
部编版教材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年级引入“阅读辩论会”机制,以《我不能失信》为例,通过“观点碰撞—逻辑进阶—生活延伸”三阶设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呼应新课标“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要求。
辩论围绕“应该遵守约定”与“特殊情况可变通”展开。学生回归课文,挖掘宋庆龄“皱起眉头”的神态描写、“我不能再等了”的语言细节,结合“想起和小珍的约定”的心理活动,为正方论点“遵守约定是诚信之本”提供证据;反方则引用生活中“家人突发疾病需送医”等场景,主张“灵活变通不等于失信”。这一过程迫使学生细读文本,在证据筛选中理解“诚信”的复杂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教师提供“辩论评分表”,从“论据与观点的关联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反驳的针对性”等维度量化评价。例如,学生若仅重复“宋庆龄很守信”而未结合具体情节,会被提示“论据需指向文本细节”;在反驳对方时,需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梳理逻辑链条。量表的使用将模糊的“说得好”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推动学生从“表达观点”向“论证观点”进阶。
辩论后开展“诚信积分卡”活动,学生记录一周内“按时交作业”“借物归还”等守信行为,并撰写反思日记。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帮同学捡铅笔没迟到,原来诚信也能让我快乐。”这种“阅读—辩论—实践”的闭环设计,使文本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而学生在讨论《守株待兔》时能区分“偶然运气”与“主观懒惰”,正是思辨能力向生活场景迁移的明证。
阅读辩论会以语言为媒介、以思维为核心,让语文课堂成为真理的探求场,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阅读素养的培养是”慢艺术”,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阅读引路人”。本文提出的三大策略,既符合部编版教材”守正创新”的编写理念,又契合新课标”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 AI 技术实现个性化阅读推荐?如何构建家校社协同的阅读生态?唯有持续创新,方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韩国玲 .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 2024:49-52.2. 张文萍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J]. 2020.3. 孙云霞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C]// 中小学语文素养建设与学科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二).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