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传统疗法在肠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旦增旺扎
山南市琼结县藏医院 西藏琼结县 856800
一、藏医对肠胃疾病的认知与病因解析
(一)藏医对肠胃生理功能的独特认知
在藏医理论体系中,肠胃被视为 “消化之火” 的承载部位,是维持人体 “三因”(隆、赤巴、培根)平衡的关键器官。藏医认为,肠胃的核心功能是通过 “消化之火” 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同时排出糟粕;其中,“隆” 主司肠胃蠕动与消化动力,“赤巴” 主导消化酶分泌与食物分解,“培根”负责黏液分泌与肠胃黏膜保护,三者协同作用维持肠胃功能正常。若肠胃功能失调,会导致 “三因” 失衡,进而引发各类消化病症,这一认知为藏医治疗肠胃疾病提供了整体化的理论依据。
(二)肠胃疾病的核心病因分类
藏医将肠胃疾病的病因归纳为内外两类,外因为饮食不当、环境刺激、起居失衡,内因为 “三因” 紊乱与体质差异。饮食不当包括食用过冷过热、油腻辛辣、变质不洁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导致肠胃 “消化之火” 减弱;环境刺激如寒冷潮湿、季节交替,易诱发 “隆” 邪侵袭肠胃,影响蠕动功能;起居失衡如熬夜、过度劳累,会耗损肠胃气血,降低消化能力。内因方面,“隆”偏盛易致肠胃动力不足、腹胀便秘,“赤巴” 偏盛易引发肠胃炎症、反酸灼热,“培根” 偏盛则导致消化不良、黏液分泌过多,不同病因对应不同病症表现,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三)辨证分型:治疗的前提与基础
藏医治疗肠胃疾病强调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病因,将肠胃疾病分为不同证型,确保疗法适配个体差异。常见证型包括 “隆” 型肠胃病(表现为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赤巴” 型肠胃病(表现为腹痛、反酸、口苦、大便黏滞)、“培根”型肠胃病(表现为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以及 “三因” 混合型肠胃病(兼具多种证型症状)。每种证型对应不同的病机与治疗方向,例如 “隆” 型需温胃散寒、增强消化动力,“赤巴”型需清热泻火、修复黏膜,辨证分型是藏医传统疗法精准应用的核心前提。
二、藏医传统疗法在肠胃疾病治疗中的核心应用
(一)药物疗法:天然药物的辨证配伍
藏医药物疗法以天然药物为核心,基于辨证分型选择单味药或复方制剂,通过调节 “三因” 平衡修复肠胃功能。常用药物包括藏红花、诃子、木香、石榴子、豆蔻等,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抗炎修复的功效;针对 “隆” 型肠胃病,多选用温性药物(如干姜、胡椒)配伍,增强 “消化之火”;针对 “赤巴” 型肠胃病,选用寒性药物(如藏黄连、秦艽)清热降火;针对 “培根” 型肠胃病,选用消食化积药物(如山楂、神曲)促进消化。药物剂型包括散剂、丸剂、汤剂,部分需经特殊炮制(如酒制、醋制)增强疗效,且注重药物服用时间与剂量,例如饭后服用保护肠胃黏膜,避免空腹刺激。
(二)外治疗法:物理干预的直接调理
藏医外治疗法通过物理手段直接作用于肠胃相关部位,改善局部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常见方式包括艾灸、热敷、推拿、拔罐、放血疗法。艾灸多选取腹部穴位(如中脘、神阙、天枢),通过温热刺激增强肠胃蠕动,适用于 “隆” 型肠胃病虚寒症状;热敷采用藏药包(如装有青稞、艾叶、藏药的布袋)加热后敷于腹部,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兼具温热与药效双重作用;推拿以腹部按摩为主,遵循顺时针方向按揉,配合特定手法(如点按、揉推)刺激穴位,促进消化、缓解腹胀;拔罐多在背部膀胱经或腹部操作,通过负压改善脏腑气血循环,适用于肠胃气滞血瘀症状;放血疗法需严格辨证,针对 “赤巴” 型肠胃病热盛症状,在特定部位(如指尖、耳尖)少量放血,排出热毒,需由专业医师操作确保安全。
(三)饮食与行为调理:生活方式的协同干预
藏医认为肠胃疾病治疗需 “药食同源、起居同调”,饮食与行为调理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饮食调理需根据证型选择适宜食物,“隆” 型患者宜食温性食物(如羊肉、小米、生姜),忌生冷寒凉;“赤巴” 型患者宜食清淡食物(如青稞、蔬菜、酸奶),忌辛辣油腻;“培根” 型患者宜食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山药),忌暴饮暴食。同时强调饮食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饱过饥;行为调理包括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损肠胃气血;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走)促进肠胃蠕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和,藏医认为 “情志失调” 易致 “隆” 邪紊乱,加重肠胃不适,需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调节情绪,实现身心协同调理。
三、藏医传统疗法在肠胃疾病治疗应用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理论传播与认知不足问题及优化
当前部分人群对藏医传统疗法的理论体系与治疗逻辑认知不足,存在 “神秘化”“不科学” 的误解,影响疗法推广应用。优化需加强藏医理论科普,通过学术讲座、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形式,用通俗语言解读藏医对肠胃疾病的认知与疗法原理,消除认知误区;推动藏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融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肠胃疾病的研究,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藏医疗法的作用机制,提升疗法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二)标准化与规范化缺失问题及优化
藏医传统疗法在药物炮制、外治疗法操作、辨证分型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影响疗效稳定性与安全性。优化需加快标准化建设,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藏医肠胃疾病辨证分型标准、药物炮制规范、外治疗法操作流程,明确药物剂量、治疗频次、禁忌人群;建立藏医医师资质认证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确保疗法应用符合规范,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提升治疗的可靠性。
(三)传承与创新不足问题及优化
部分藏医传统疗法面临传承断层,年轻医师实践经验不足,且缺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创新,限制疗法发展。优化需加强传承体系建设,通过 “师带徒”“名老藏医经验传承工作室” 等方式,保留核心技艺;鼓励藏医医疗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如药物成分分析、疗效评价研究)挖掘传统疗法的科学内涵,研发新型藏药制剂(如颗粒剂、口服液)提升便利性;同时,开展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积累循证依据,为藏医传统疗法纳入主流医疗体系提供支撑,推动其创新发展。
结束语
藏医传统疗法在肠胃疾病治疗中以 “整体辨证、多元干预”为特色,通过药物、外治、饮食调理的协同作用,实现肠胃功能的修复与 “三因” 平衡,为肠胃疾病治疗提供了独特思路。尽管当前存在认知不足、标准化缺失、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但通过科普传播、规范建设、传承创新等策略,可有效推动其合理应用。未来,随着民族医药传承发展政策的推进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藏医传统疗法将在肠胃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价值,为丰富医疗干预体系、保障民众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初锋. 胃肠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调理肠胃?[J].健康必读 , 2024, (36): 33+35.
[2] 张敬文 . 公元 6- 10 世纪时藏医与中医、阿育吠陀和阿拉伯医使用药材的特点及对比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3.
[3] 张若楠 . 导致肠胃疾病发作的 6 个诱因 [J]. 人人健康 , 2022,(08):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