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与内部审计:耦合逻辑下的协同发展

作者

张敏雪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动力。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 “新质生产力”,强调其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在新时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组织合规运营、防范风险、提升价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 “确认” 与 “咨询”,除了传统的监督、检查、评价外,还包括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治理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以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随着组织所处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加剧,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要对组织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深入参与到组织的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各个环节,为组织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组织的业务模式、管理方式和风险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使得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和效率,要求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耦合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质生产力与内部审计的理论概述

2.1 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文献

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阶段性提升,其核心特征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高效协同,以及新型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模式的持续创新 [3]。它以重大科技突破为驱动力,通过颠覆性技术显著超越传统生产力模式,并催生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内在逻辑,还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 [13]。从要素结构看,“新”强调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与组合机制的形成,“质”则指向高端先进的产业体系与强劲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8]。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注重劳动者能力结构、生产资料形态与组合方式的全面演进。这一过程涉及教育体系、人力资本、就业形态、知识再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高级化、市场一体化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等多个系统的升级[12]。

新质生产力主要特征包括颠覆性创新、新兴产业链、发展质量提升以及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它具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效应、显著提质增效能力、持续动态演进和较强融合属性 [2]。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具备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及人本导向等多重特质,这些特性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协同发展 [1]。在动力来源上,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可实现跨越式和非线性的发展,并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代际和谐的可持续路径,有助于协调短期与长远利益,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6]。

2.2 内部审计的相关文献

2.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24 年《全球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为企业增值并优化运营。它采用系统化方法,评估和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是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组织治理完善和目标达成。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内部审计在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运营效率以及增强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7]。目前学术界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职能定位、关注领域及实际效果等方面。

2.2.2 内部审计的职能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逐步由注重“独立性”和“鉴证”向追求“价值增值”和“服务支持”转变,从提供传统鉴证报告扩展至提供系统性咨询建议 [10]。其职能范围已不再局限于监督、评价与鉴证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延伸至管理、服务与控制等更广泛领域,并日益向公司治理核心职能靠拢.

在数字化浪潮中,内部审计同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构建有效的数字审计体系已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效能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实现常规任务的自动化处理,并能够依据客户背景及审计证据自动生成审计计划,具备自我纠错与流程持续优化的能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框架的引入,进一步将审计人员从重复性高、判断要求低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高价值的专业判断工作。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的集成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数据安全性及审计师的独立性,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计建议,积极支持公司治理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其对策建议需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全局,从根本上提出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和建设性的治理方案。

审计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监督实效。审计效果可从审计频次和问责力度两方面衡量。“6R”整改机制包括原因分析、责任认定、依规问责、全面反思、措施制定和制度完善,体现系统协同要求。审计人员按整改难度分类管理,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作,协同推进整改。推行研究型审计可提升审计发现与建议的精准性,促进问题全面系统整改。

2.2.3 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体系具有层级化特征,涵盖基本职能、拓展职能与终极职能。伴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各层职能依次激活并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多种职能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这一过程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能发挥的整体效能。

作为企业治理的关键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实施监督、评价与咨询,助力企业实现合规运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改善经营效益,进而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其全流程监督对高管薪酬契约具有显著影响,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政策,从而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从质量与效率维度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有助于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其中管理层认知偏差与信息透明度构成重要传导机制;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亦对企业长期价值提升产生积极影响[11]。

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审计通过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与持续监控,帮助企业识别并管理潜在风险,保障运营稳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业能力可有效抑制管理层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该治理效应在倾向于披露正面信息的企业中尤为明显;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也有助于遏制管理层腐败[9]。

在评价控制过程有效性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执行、提出改进建议并修补漏洞,推动内控系统高效运转。有效的内审与内控体系能够显著防范欺诈行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叉互动又相对独立的耦合关系: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控制活动的有效性[4],并进一步约束和改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3 新质生产力与内部审计的耦合逻辑

3.1 新质生产力对内部审计的赋能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确认与咨询,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因此,推进生产力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与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极大地赋能内部审计,使其在效率和精准性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运营体系,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高效的分析工具。审计部门通过建立统一数据中心,整合多系统数据,实现集中管理与共享,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业务信息,快速识别异常与风险。在财务审计中,通过自动比对和监测关键财务指标,精准发现异常波动,提升审计效率;在风险审计中,基于智能模型实时评估市场、信用及操作风险,构建动态预警机制,为企业风险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增强整体风控能力。

在产业升级方面,企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拓展新兴产业布局,实现多元化发展。伴随业务范围扩大和模式日趋复杂,内部审计面临更高要求。为应对这一变化,审计部门持续扩展审计领域、创新工作方法。针对新兴产业,审计人员深入研究其特点与运营模式,制定专项审计方案;在金融业务审计中,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变化,加强对金融创新、资金流动和风险控制的监督,保障合规经营。同时,企业推动跨部门协同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构建联动工作机制,以提升审计效率与整体效果。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显著的赋能效应。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智能运营体系赋能内审数字化与精准化,并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审计领域扩展与方法创新,以协同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与价值保障。

3.2 内部审计对新质生产力的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内部审计保驾护航,内部审计通过全面客观揭示问题、科学精准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完善制度,从而可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独特的推进和保障作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监督评价,内部审计在政策落实、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成为推动组织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稳健前行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落实方面,内部审计扮演着“督查员”角色,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组织内部的执行情况。随着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政策持续推进,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相关项目在实施、资金使用和技术应用等环节的监督。审计人员严格审查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浪费;在绿色低碳方面,重点关注节能减排措施的执行成效,助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转型,并充分享受政策支持。通过审计监督,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保障政策有效落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风险防控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责之一,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职责显得尤为重要。伴随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市场的不断涌现,创新活动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市场波动、技术可靠性和数据安全等多重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发挥风险预警作用,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全面评估战略决策、投资项目和业务运营中的各类风险。在投资新兴产业前,审计深入调研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及财务效益,识别潜在风险,辅助科学决策;在项目实施中,持续跟踪进度、成本与技术状态,及时应对进度延误、超支或技术瓶颈等问题;在业务运营中,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评价,保障制度落实,防范经营与操作风险。通过系统化风险防控,内部审计有效保障公司资产安全与经营稳定,支持新质生产力稳健发展。

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和防范风险的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推动业务模式与管理流程持续变革,内控体系也需不断优化。内部审计持续监督与推动改进,夯实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基础,保障组织在创新进程中规范运作、稳健前行。

4 结论

本文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耦合逻辑,旨在揭示两者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协同发展。本文指出新质生产力对内部审计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审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市场数据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组织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内部审计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监督评价,内部审计在政策落实、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解学梅 , 王宏伟 .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 ,2020,38(05):912-924.2. 刘丹 , 闫长乐 .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 [J]. 管理世界 ,2013,(12):1-4.3. 周文 , 许凌云 .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J]. 改革 ,2023,(10):1-13.4. 郑伟 , 徐萌萌 , 戚广武 . 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14,(06):100-107.5. 张庆龙 , 邢春玉 , 芮柏松 , 崔楠 . 新一代内部审计 : 数字化与智能化 [J]. 审计研究 ,2020,(05):113-121.6. 蒲清平 , 向往 .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5(01):77-85.7. 吴粒 , 王蕾 , 林楠 . 内部审计效率、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 [J].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23(04):34-41.8. 任保平 , 豆渊博 . 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4,40(03):5-16.9. 刘 启 亮 , 陆 开 森 , 李 祎 , 赵 雷 . 内 部 审 计 与 管 理 层 腐 败 [J]. 审 计 研究 ,2022,(04):113-123.10. 钟希余 . 成长型内部审计 : 概念、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2):58-63.11. 孙自愿 , 汪玮 , 董钰婷 . 内部审计能使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更佳吗 ?——质量与效率双重视角 [J]. 审计研究 ,2024,(01):126-139.12. 张杰 , 周艳菊 , 王宗润 . 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理论框架与路径研究 [J]. 当代经济管理 , 2024,(06):1-13.13. 邵明华 , 高洋 . 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理论逻辑、驱动路线与行动框架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2024,(09):1-12.

作者简介:张敏雪(2001.2-)女,汉,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