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舞蹈教师的角色重塑与能力发展
蒲紫薇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市万州区 4041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取得了显著成果。高职舞蹈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环,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舞蹈教育数字化不仅包括舞蹈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还包括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高职舞蹈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发展亟待进行重塑和提升。
一、数字化转型下对舞蹈教师的新要求
(一)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数字化教学方法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师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的挑战。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应在思想观念上积极转变,深入理解数字化的内涵,认识到信息技能提升对自身发展与工作能力的重要价值,并主动运用网络、智能技术和信息化工具促进自我提升。信息技术的引入将推动舞蹈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二)学习信息知识,丰富知识储备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舞蹈课程教学,教师需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舞蹈教学的各环节。除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教师还应熟悉多媒体技巧和网络基本原理,具备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工具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可借助计算机媒介选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PPT 课件、微课、视频、图片及网络课堂等,并在课后通过网络学习空间、QQ、微信、邮箱等途径,实现学习资源的获取、资料传输与及时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
二、数字化转型下舞蹈教师的角色重塑与能力发展研究
(一)从知识传授者到知识引导者
数字化时代要求舞蹈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与研究。例如,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可不再局限于讲解某一民族舞蹈的单一动作标准,而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如“分析彝族‘达体舞’动作组合中‘三步一踢’的历史渊源”),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彝族传统文化视频、民间艺人访谈、“达体舞”作品等丰富的线上资源(如bilibili 网站上的田野调查视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相关报道),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自主研究:对比不同版本差异,解读其与地理环境(如农耕山区)和生活方式(如丰收节)的关联,还可邀请少数民族学生或联系非遗传承人,全面了解“达体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可组织“汇报交流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情景短剧、思维导图等形式,汇报“三步一踢”的动作来源(如“源自彝族先民收割动作,类似镰刀割麦”“现代‘达体舞’对传统动作做了简化改良,更符合大众健身需求”)。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汇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如面向年轻人创编一套‘达体舞’锻炼方式,你会传承哪些传统文化元素?为什么?”“各地动作差异对舞蹈文化多样性有何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布置“主题创意任务”(如“以‘环保’为主题创作一段现代舞”),并提供多媒体资源(如环境主题音乐、美术作品、社会公益视频等),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动作元素(如“以弯曲身体表现被污染的池塘”“用伸展动作模拟自然新生”),再借助腾讯文档、剪映等线上协作工具共同编创动作序列。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调整动作,而是通过提示(如“该组动作节奏是否与音乐高潮匹配?”“能否增加互动动作以突出‘共同保护环境’主题?”)帮助学生梳理创作思路。教师还可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使用时长、组内交流频次、修改草稿数),识别研究困惑(如“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动作”),进而提供相应支持——如推荐“主题舞蹈创作技法”短视频、组织在线编舞研讨会。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不仅提升了舞蹈技能,还锻炼了信息检索、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
(二)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当中,利用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数字设备调查课程需求,利用网络调查和学生活动中的数据统计掌握学生对舞蹈主题及表达的喜好,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地域性文化等元素进行三维模型搭建出传统舞蹈环境细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舞动技能的过程,将舞蹈艺术与环境、历史、科学等联系起来,开发出“传统舞蹈 + 数字”、“主题舞蹈 + 课题研究”等模块化课程。在开展这些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读取学生的作业反馈、合作交流记录、创意作品浏览数等数据进行课程调整和疏导,例如为化解“舞蹈动作数字化转换”这一困扰学生的问题,加入“舞蹈动作抓取及数字处理”实操环节,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舞蹈文化的本来面貌,也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实现了从“执行教材”向“课程开发”的转变。
(三)从课堂管理者到课堂引导者
数字转型过程中,在线课堂的重点不再是教师管理学生来达成教学目标,而是转向基于学生的交互指导与辅助。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所有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如通过学习分析观察学生熟练掌握的动作难度、掌握动作的错误节奏率、创造性设计的差异度等数据信息,以及利用网络调查表、即时弹幕等收集学生对各类舞蹈风格的喜好等信息。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教师可建立阶梯性定制的课目:对基础薄弱者提供细分为慢镜头的视频、详细讲解的微课程或者一对一线上语音教学的方式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对于节奏感领会快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采用音乐编辑软件(如 GarageBand)调节配乐的时长和节奏,或者借助舞蹈创作软件(如 DanceForms)将他们的创意思维转化为具体动作予以实现,激发创造力;同时针对较为内向的学生,可通过线上合作性项目(如共同创作一部主题式的小型舞蹈小品)让其置身于线上进行交流,从而提升网络环境下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度。另外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用实时投屏来让学生来决定下一节学习的课程内容(如“你们更喜欢今天点的菜是古典舞的身体形态还是民族舞蹈的步伐?”)、利用交互式白板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其受评议等把“被动的管理式课堂”转为“学生的主动式学习”。
结束语
数字化转型为高职舞蹈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舞蹈教师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重塑角色,提升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本文对数字化转型下高职舞蹈教师的角色重塑与能力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职舞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1-30)[2025-02-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1/content_ 5742422.htm.
[2]吴砥,桂徐君,周驰,等.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标准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8):108-114,128.
[3] 陈佳怡,刘向永 . 赋能专业发展:解读 2017 版 ISTE 教育者标准[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