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非遗
亢安宁 谢凝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一、白族扎染概述
(一)历史渊源
白族扎染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当时大理地区已有染织之法,虽工艺简单,以绳线捆扎布料染色为主,却为后世发展打下基础,在民间慢慢流传。历经千年演变,到唐代,扎染技艺随与中原的交流传入内地,其蓝白晕染的独特风格广受喜爱,成为时尚染织工艺进入明清,扎染技艺趋于成熟,不仅能以板蓝根等植物染出丰富层次,还能扎出蝴蝶、茶花等精美纹样,广泛用于服饰、家居用品,更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迎来发展鼎盛期。
(二) 工艺特色
白族扎染工艺独特,主要包含扎花与浸染两道工序。扎花环节,艺人运用纱、线、绳等工具,通过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手法对织物巧妙扎结,使扎结部分染色时无法吸收染料,形成独特花纹图案,且不同手法能创造出如“疙瘩花” “蝴蝶花”“梅花纹”等各异效果。
浸染工序是将扎好的织物放入由天然植物蓝靛或土靛制成的染缸染色。因扎结部分的防染作用,染色后织物呈现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形成独特艺术效果。染料选择、浸染次数及时长等因素影响最终染色效果,艺人需凭丰富经验与精湛技艺把控。
(三)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以靛蓝与素白交织的灵动,将苍山洱海的灵秀与白族世代的情怀织进经纬,不仅是指尖流转的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鲜活注脚。那些跃然布上的纹样,远不止蝴蝶、山茶与游鱼这般简单——从苍山云雾幻化的缭绕曲线,到洱海碧波凝练的起伏波纹,从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绽放,到寓意长寿安康的松鹤相依,每一笔勾勒都是对自然的深情凝视,每一种图案都藏着生活的热望:鱼纹既因洱海渔获的馈赠,更借“鱼”与“余”的谐音祈愿岁岁丰足,山茶花以层层叠叠的盛放姿态,呼应着白族对圆满的追求,也暗合“以白为贵”的审美传统。
这份文化的重量,更渗透在工艺与生活的肌理中:母女相授的扎结技巧里藏着家族的温情,板蓝根发酵的天然染料中凝着顺应天时的智慧,传统节日里,它是祭祀本主时驱邪纳福的服饰,婚礼上,它是嫁妆中绣着并蒂莲的被褥,满月礼中,它是外婆亲手缝制的虎头肚兜,就连日常的背篓、桌布也因它而添了几分诗意。可以说,白族扎染早已超越了织物的形态,它用蓝白两色,写尽了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审美与信仰。
二、文化传播视角下白族扎染对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
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交融日益加深,人们对异域文化的探索热情持续高涨,这为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铺就了广阔舞台,而白族扎染恰是其中闪耀的一角——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量渐强,从国际文化论坛到跨国民俗展览,从海外艺术节到非遗主题巡展,越来越多的平台为扎染提供了亮相机会,其蓝白交织的独特美学与背后的民族故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异域目光。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重视为这份传播注入了强劲动力:从非遗保护法的完善到专项扶持资金的投入,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到“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比如在“中国文化年”活动中,白族扎染常作为代表性非遗,通过工匠现场演示扎结、浸染过程,让外国观众直观感受其工艺之妙,这种官方推动的传播既保证了文化的原汁原味,也赋予了其更权威的展示语境。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让传播突破了时空桎梏,社交媒体上,扎染艺人用短视频记录从板蓝根种植到成品诞生的全过程,直播间里,网友能实时观看“一针一线扎出蝴蝶纹”的细腻操作,海外博主对扎染服饰的穿搭分享更引发二次传播,这些多元形式不仅让扎染的工艺细节、文化寓意触达全球角落,更让遥远的民族艺术变得可感可及,催生出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二) 挑战
白族扎染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中,挑战更显具体而复杂:国际染织赛道上,竞争者各有千秋——印度蜡染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规模化生产,其鲜艳的色彩与异域图腾早已成为许多国际消费者心中“东方染织”的代表,且价格亲民,在快消市场占据优势;日本绞缬则以“匠人精神”为标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推出的高端服饰、艺术品常现身于国际时装周,精准击中追求品质与格调的小众市场,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其在高端消费群体中认可度颇高,相较之下,白族扎染虽有独特的蓝白美学与自然意趣,但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辨识度和细分市场卡位上仍显薄弱。
人才短板的制约更为突出:当下扎染传承者多专注于技艺本身,对国际市场的消费心理、传播规律了解有限,比如面对海外受众,他们难以将“本主信仰中的扎染寓意”转化为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也缺乏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话题营销的意识;而懂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士,又往往对扎染的工艺细节、文化内核理解不深,导致推广内容浮于表面,难以讲透“每一块扎染都是自然与手工的对话”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技艺与传播”的断层,让扎染的魅力难以被精准传递。
文化差异带来的适配问题则渗透到产品全链条:在审美上,白族扎染中象征吉祥的鱼纹、山茶纹,对部分东南亚受众或许易于理解,但对欧洲年轻群体而言,可能因文化隔阂显得晦涩,需要更简洁的符号化设计;在实用性上,传统扎染布料偏厚重,适合云南气候,却未必适配热带地区对轻薄面料的需求,而针对欧美家庭常用的装饰场景,产品尺寸功能也需调整— —比如将传统头巾改造为更符合西方审美习惯的餐布、壁挂,这些细节若不打磨,即便工艺再精湛,也可能因“水土不服”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三、白族扎染对外传播路径分
(一) 传播主体多元化
政府在白族扎染对外传播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制定对外传播政策,鼓励引导白族扎染企业、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保护、传承与对外传播工作,如资助艺人参加国际展览、培训对外传播人才等;加强与其他国家政府文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文化年、文化周等活动,为白族扎染搭建国际展示平台。
扎染企业和工作室是白族扎染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与创新能力;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白族扎染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与国外经销商合作等方式推广产品;加强与国际时尚界、设计界合作将白族扎染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在国际时尚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扎染传承人是白族扎染技艺的活态传承者,其技艺与文化底蕴是对外传播的核心资源。传承人应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现场演示、讲座等方式展示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确保对外传播可持续性;与国内外学校、文化机构合作,开展扎染技艺培训与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白族扎染。
(二) 传播内容创新化
深入挖掘白族扎染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通过故事化、情感化表达方式融入传播内容。如讲述扎染起源故事、传承人传奇经历、图案背后寓意等,让国际受众在了解技艺同时感受白族文化独特魅力。可制作纪录片、动画短片等,生动形象展现文化内涵,增强传播吸引力与感染力。在保留白族扎染传统工艺与文化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国际时尚潮流进行创新设计。图案设计可融入抽象几何图形、流行色彩等现代元素,使图案更具时尚感与现代气息;产品类型可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时尚服装、家居饰品、文创产品等。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产品实用性与审美价值,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三) 传播渠道多样化
利用 Facebook、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白族扎染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作品图片、制作过程视频、文化介绍等内容吸引国际粉丝关注;通过直播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与国际观众互动交流,增强传播互动性与实时性;利用平台广告投放功能,精准定位国际目标受众,提高曝光度与知名度。
与国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白族扎染线上店铺销售产品。优化店铺页面设计,提供多语言服务方便国际消费者浏览购买;加强电商平台营销推广,通过打折促销、限时抢购、用户评价等方式提高产品销量与口碑;利用平台数据统计功能,分析国际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偏好,为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提供依据。
积极参加国际文化展览、艺术展会、时尚周等活动,展示白族扎染最新作品与创新成果,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在活动现场设置展示区、演示区、体验区等,让国际观众近距离感受其魅力。通过参加国际活动,拓展国际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寻找国际合作机会。
(四) 传播受众精准化
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审美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对国际市场细分,确定白族扎染目标受众群体。针对文化艺术爱好者,重点传播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针对时尚消费者,突出时尚设计与独特风格;针对注重环保和手工制品的消费者,强调天然染料与手工制作工艺。并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制定个性化传播策略与营销方案。了解目标受众需求与兴趣点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对扎染产品的需求、对文化内容的偏好、获取信息的渠道等。根据受众需求调整传播内容与产品设计,提供符合需求的扎染产品与文化服务。如针对欧美市场消费者开发简约时尚扎染服装,针对亚洲市场消费者推出具传统文化元素的扎染家居饰品。
四、案例分析
( 一) 大理蓝续白族扎染的国际传播之路
大理蓝续白族扎染作为知名品牌,在国际传播方面成绩显著。蓝续扎染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展览和艺术活动,如“中国可持续设计”展览、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等,通过展示精美作品向国际观众展现白族扎染独特魅力。还与国际时尚设计师合作,将白族扎染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推出具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作品。在传播渠道上,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与电商平台进行线上推广销售,吸引众多国际消费者关注购买。
(二)段怡然在英国的扎染传播实践
白族姑娘段怡然在英国创立扎染工作室,通过开设课程、举办展览、销售产品等方式向英国及其他国家民众传播白族扎染文化。她注重将白族扎染文化内涵与当地文化结合,通过讲述图案背后故事,让外国学员更好理解感受白族文化。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工作室,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和客户。其传播实践不仅让更多外国人了解白族扎染,也为其在国际市场拓展提供有益经验。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本文从文化传播视角深入研究白族扎染的对外传播路径,先梳理其从东汉萌芽到明清鼎盛的历史脉络,明确其与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的根基,再剖析天然染制技法、独特工序及纹样审美等工艺特色,挖掘其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多元文化共生智慧等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交流需求、数字技术助力等机遇,以及传播主体分散、文化阐释不足、海外认知模糊等挑战,提出可行性高的传播路径:推动政府、企业、传承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将传播内容从工艺展示转向文化叙事,用国际易懂方式解读内涵,同时融合线下展演与线上平台构建立体渠道,并精准定位不同受众需求,相关案例也印证了这些路径的有效性,为白族扎染走向世界提供了切实参考。
(二)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与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白族扎染的对外传播前景广阔。要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国际舞台持续焕发生机,需深耕保护与传承的“内功”建立完善的技艺传承体系,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通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打破路径依赖,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将扎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国际化品牌,善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传播场景,让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美学深度对话;更要以开放姿态拥抱国际合作,主动对接海外文化机构、设计品牌与民间社群,通过联合创作、巡回展演、工坊体验等多元形式,让白族扎染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 ,在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彰显独特价值。相信在各方协同努力下,白族扎染这颗中国非遗宝库中的明珠,必将在全球视野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鲜活力量,也为守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来自东方的智慧与美感。
参考文献
1.李映衡,张云蕾 . 新媒体视域下南通扎染的传播路径研究 [J]. 对联,2022, 28(20): 4-6.
2.林泰祺,石鸣 . 浅析抖音平台上非遗文化的传播模式 [J].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2023,12-13.
3.梁嘉慧,林嘉怡,郑泽燕 . 短视频在非遗——扎染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J]. 今古文创,2022,46: 61-63.
4.刘卓 . 基于 AR 技术的云南扎染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扎染为例 [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中国知网,2020,1-65.
5.邵钰闻. 数字技术赋能扎染艺术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实践[J]. 画廊,2024,(07): 50-52.
6.唐红梅 . 纪录片助力乡村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 41-47.
7.汤科经. 基于感官体验的扎染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探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18: 6A-57.
8.吴佳丽,肖锋 . 抖音短视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J]. 中国报业,2024,7: 27-31.
9.王雨禾 . 非遗的数字化传播研究——以扎染工艺为例 [J]. 天工,2025,2: 79-81.
10.徐杨,杨皓文 . 多模态视角下小红书非遗笔记话语分析——以大理蓝续扎染为例 [J]. 科技传播,2024,35: 37-41.
11.张昀 . 基于新媒体交互技术的扎染装饰画研究与实践 [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 74-52.
12.朱红梅 .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以婺州扎染为例 [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23,(00): 304-322
谢凝(1981.5 一),女,汉族,籍贯 : 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学位,专业 : 英语,研究方向 : 英美文学及翻译
亢安宁(2004.7 一),女,满族,籍贯: 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科生,专业 : 英语
( 本文系 2025 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掌上染坊 妙“布”可言(Fab- tastic Dye)—智慧非遗双语 APP,“染”出锦绣新画卷”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 亢安宁 X2025101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