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本土电影中共产党员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苏童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本土电影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发展至今,通过多元叙事展现了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交织的背景下,研究新疆本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对于理解主流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机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有着重要意义,亦对增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员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人层面
党员个体的行为模式、道德品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高度塑造着社会的文化景观。“电影人在新时代与大众主流文化的交流中,找到了属于主旋律电影塑造共产党员的新型创作方法、根植于现实生活,讲述历史转折点的事件的同时以平民化、生活化的角度塑造贴近人民的、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共产党员形象。”1 虽然新疆本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较为理想化,但与现实生活中的共产党员在精神内核上相通,都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的皆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电影中塑造的诸多党员形象传递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让在各种思想文化大潮中影响中的影片受众,不至迷失自我,解除困惑,使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社会诟病得以矫正。以《昆仑兄弟》为例,徐昆跨越1500 公里与维吾尔族家庭结对认亲,以个体行动彰显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这本身便生动体现了党员在边疆治理中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担当,影片以“和田玉”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为引,以寻玉事件彰显中华民族大家庭友爱互助的真情,进一步强化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党员作为思想先进性的代表群体,其一行一动皆是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进行案例的逐个论述未免显得冗长,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总结:首先,在新疆本土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共产党员形象往往被塑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身化载体,因此其行为逻辑常常通过仪式化的实践行动(如陈南疆勘探塔里木河、徐昆寻玉、徐红学习纳格达拉鼓等)完成影片价值传递。其次,创作者常常以“个体彰显共同体”的创作框架将党员个体的道德实践转化为国家制度先进性的微观展演,如影片中党员干部建设边疆、民族互动场景中践行“爱国”、基层治理中艰难环境下“敬业 - 诚信”的闭环形成以及多元文化日常互动中产生“友善”的互惠性。最后,这种叙事策略实质上消解了说教式传达价值观所带来的生硬观感,将意识形态借由电影美学转译完成与影片意象的融合,当《昆仑兄弟》中马尔丹的玉石成为“信义”的物质能指、当《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的纳格达拉鼓成为“文化认同”的隐喻、当《大河》中的塔里木河成为民族团结精神的载体,便印证了新疆本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以多元文化符号为中介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触碰的肌理,继而在观众情感共鸣中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生产。
(二) 社会层面
新疆本土电影往往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触碰的肌理以便观者理解,那么根据此种方法去分析片中人物的行动逻辑与叙事策略,也可一窥党员形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体现。
首先,对“自由”的体现可以分为发展自主权的实践与文化认同的自由表达。电影《昆岗的号角》中姚必成带领兵团职工创业致富,发展先进采棉技术以求突破西方的市场垄断;《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驻村小组带领村民发展艾德莱斯合作社、以电商渠道销售农副产品……电影中的党员干部通过实践赋予人民群众经济自主权,筑牢“发展自由”的物质基础。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拉齐尼三代护边员自愿选择守卫国土,为塔吉克族“鹰笛”符号新添现代守边使命的含蓄意指,彰显文化主体性自由: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的认同非外力强加,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延续。
“平等”这一价值观常常出现于影片中民族互嵌的场景中,体现为发展机会的平等与身份平等,如《阿克达拉》中的援疆干部以优先向贫困农户分配优质棉种的方式弥合起点不平等的问题,完成了由“结果平等”到“机会平等”的转向,《昆岗的号角》中各民族兵团职工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则是将“身份平等”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为经济行为中的权利义务对等。
“公正”与“法治”则常常体现在影片内外的程序公正与国家代际补偿,如《真爱》中的阿尼帕大妈被授予“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政府授予拉齐尼“时代楷模”称号,电影重构了模范人物的英雄故事,电影与观者的互动则完成了对牺牲者的社会评价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展示,亦是通过电影中党员形象的具身化实践传达的,只有嵌入日常经验,才能将其从理论范畴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根基。
(三) 国家层面
“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就是以民族国家想象作为基础,用影像图绘的中国梦”2相关题材的新疆本土电影往往以党员的行动实践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转译:首先是富强,党员干部投身边疆建设,形成边疆开发与国家安全的辩证统一,如《昆岗的号角》《阿克达拉》所达成的物质富强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国家认同的精神富强;其次是民主,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意志代表柔性扎根基层,形成基层治理创新,如《塔克拉玛干的鼓声》驻村干部以柔性策略破除村子里的极端思想束缚;第三则是文明,影片中党员干部的行动赋予传统文化符号能指以新时代的深层含蓄意指:如《昆仑兄弟》中的和田玉作为地域特产物质,升华为“中华玉文化”的国家层面转译;《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的纳格达拉鼓则升华为国家非遗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代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鹰笛被赋予“护边精神”的时代底蕴……通过观看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所演绎的新时代边疆治理故事,观众在流泪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完成了情感层面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证。
二、党员形象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功能
(一) 审美认知功能
新疆本土电影以影像为传播媒介,依靠画面、场景等视觉元素塑造共产党员形象,进而引导观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认知。在新疆本土电影中,电影的视觉呈现除对地域文化进行再现外,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艺术化呈现。例如在影片《昆岗的号角》中,创作者利用广袤的棉田、辽阔无垠的沙漠与姚必成留守连队、带领职工致富进行互文的方式,直观地将共产党员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奋斗的奉献精神直观地表现出来,这种塑造手法亦符合电影创作中“真实美的原则”,即“基于可视性的直观认识、为了再现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之美”,这是一种以影像可视性为原则的艺术行为,同样,利用电影镜头语言亦可引导观众构建对共产党员形象的认知,如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用暖色调画面烘托何组长、徐红等党员干部的温暖、责任感;如电影《真爱》运用长镜头表现人物阿尼帕老人在艰难生活环境中的顽强精神,能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共产党员形象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其次,电影情节的进展是强化观众对共产党员形象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理解的重要艺术方式。在新疆本土电影中,艺术情节设计不仅能够推动剧情发展,也可加深观众对共产党形象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影片《昆仑兄弟》由情节主线“寻玉”所主导,通过主人公徐昆协助马尔丹找回散失的和田玉来彰显诚信、团结等核心价值观,而影片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在提升了影片的戏剧性的同时,又让观众在共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核心价值观。根据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因果逻辑”要求情节结构设计符合客观的因果关系发展原则,从而在理性上满足观众,而“情感逻辑”的运用需要影片故事情节内容服务于塑造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让“情”、“理”二者同时在观影主体身上得到满足。
(二) 审美教育功能
首先,新疆本土电影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亦影响着观众的个人观念,如影片《生死罗布泊》讲述为寻找钾盐献出宝贵生命的党员故事,影片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中,进而将其化作观众易于感知的情感与心理活动,这有效地提升了影片的教化功能,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受到浸润和启示。
其次,新疆本土电影通过影片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来传播大爱无私等道德观念,提升了观众道德水平。影片《真爱》以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来讲述多民族家庭大爱故事。阿尼帕无私和包容的精神品质正与共产党员的品质暗合。影片通过阿尼帕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对阿尼帕与孩子间的亲情展现,使观者潸然泪下。这种道德建设不仅会提升受众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同时阿尼帕作为党员模范会促使人们向其看齐,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最后,电影通过叙事和情感策略,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观众在感受美学价值的同时,亦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疆本土电影便展现了通过视觉叙事或情感叙事的手法构建情感氛围的能力。《真爱》便运用幽静的雪地渲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氛围,影片中年迈的阿尼帕妈妈拄着拐杖在洁白的雪地上行走,镜头通过她的眼睛传达出忧郁的神情,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会将自己置于阿尼帕妈妈或剧中人物的位置,体验他们的情感,进而为片中人物所展现的优良品质所感染、教育。
(三) 审美娱乐功能
“由于我们的电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在银幕上塑造各种各样的、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以鼓舞人民群众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同时也满足他们的审美和娱乐要求。”3 要传达影片核心思想,首先要做的便是以精彩的故事为观众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如《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作为一部以“访惠聚”驻村工作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影片,其中主人公是由“驻村干部”组成的,影片展现党员干部们帮助传统文化复兴、冲破极端思想束缚的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去刻画党员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感性一面,如何组长与村支书的交心、徐红与家人的互动等,真实的、诗性的故事情节使得受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会在无形中被影片中党员形象所展现的优良品格所感染。二是故事情节曲折。如《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阿里木江寻找阿依古丽时所遭遇的困难,何组长尽己所能打开艾山江的心结,徐红“唤醒”因极端思想束缚而沉睡在村民内心的乐舞之魂等……这其中既有轻松诙谐的日常刻画,又有发人深省的内核传达,达到娱乐目的的同时传播价值观。这种塑造手法极易打动观众的心灵,从而很容易接受电影表达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文艺创作观念的变化,新疆本土电影在娱乐化的实践中,已逐渐规避说教式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样的娱乐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感受,也给新疆本土电影的社会功能作用发挥提供了新方向。
三、新疆本土电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
(一)新疆故事体现“中国精神”,创新内容价值链
新疆本土电影需通过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构建起中国精神的多元表达,并以此完成创新内容价值链。首先,在故事讲述中深植文化根脉。如《昆仑兄弟》以寻玉故事为背景诠释民族团结,电影以真实生活为底色,将豪爽包容、勇于担当的区域色彩与中国精神的“和谐共生”理念相呼应,继而塑造出立体鲜活的党员形象。其次,以艺术创新传递精神内核。电影融合壮阔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如《买买提的 2008》通过儿童视角传递纯真与奋斗,既展现新疆魅力,又以拼搏、坚韧的叙事呼应中国精神的奋斗基因。在价值链延伸上,新疆本土影片通过展现大美风光,可以带动旅游热潮,如影片取景地成为打卡点,相关文创产品、音乐舞蹈衍生品形成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新疆本土电影以故事为纽带,将地域特色与中国精神深度融合,通过艺术表达、国际传播与产业联动,创新出一条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价值链,既彰显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命力,也为中国精神的全球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源拓流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疆本土电影拓流,需深挖文化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构建多元叙事体系。首先,可深耕新疆多元民族传统文化,如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维吾尔族木卡姆等非遗艺术,将其转化为电影主题或叙事元素,借助《鲜花》等影片成功经验,展现民俗魅力。其次,融合中华传统哲学与新疆地域精神,以儒家“和合”理念诠释多民族共融故事,或以道家自然观呈现天山雪域生态之美,赋予电影更深文化底蕴。再者,挖掘丝路历史与民间传说,如玄奘西行、民间英雄史诗,结合现代影像技术重构传奇叙事,拓展历史题材维度。还可将诗词、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入电影,如用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旋律渲染情感,以京剧舞台美学设计打斗场景,创造跨文化视听盛宴。此外,需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对话机制,通过年轻导演培养计划、文化 IP 孵化平台,推动传统故事与现代都市、科幻等题材嫁接,实现“旧瓶装新酒”的内容创新。最终以文化共鸣撬动市场,借助多元平台传播,让新疆电影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结语
新疆本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这些艺术创作通过光影叙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观众心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时代奋斗精神提供了生动范本。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电影市场对电影艺术作品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关题材的新疆本土电影仍然有较长的创新道路要走,部分作品在塑造党员形象时仍存在角色刻画相对单一、叙事模式化等不足,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融合及现实复杂性的呈现仍有深化空间,未来创作者们可使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更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