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

作者

杨阳 阮晴晴 王琦

1.2.徐州市铜山区城区水利工程管理所;3.徐州市铜山区水利工程处

1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1.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首先,高效地使用水资源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灌溉渠道的合理设计与定期养护,可以明显减少水分损失并提高输送效率。渠道的科学布局以及对水流的优化控制,可以保证水源顺利、高效地达到作物根部,降低因蒸发、渗漏等原因造成的浪费。比如滴灌、喷灌系统等现代灌溉技术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对水资源进行准确分配,提高水利用效率。其次,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有利于运维人员实时了解水资源使用状况和变化趋势,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采用信息化方法动态管理水资源,增强灌溉针对性,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最后,强化农户水资源节约意识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农民认识到水资源珍贵性、节水灌溉等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加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2 提高农民收益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管理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长势以及产量,进而对农户经济收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灌溉渠道优化设计与管理可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比如合理安排灌溉,能保证农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得到足够的水,进而促进农作物生长速度与品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农作物总产出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对灌溉渠道进行有效养护可以降低水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灌溉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或者配置不当,常常造成水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与质量。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保证灌溉系统有效地运转,保证农户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最后,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通过科学灌溉技术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后,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回报。可见,加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管理与养护,有助于提高农民收益,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运行维护及管理的措施

2.1 增强管理意识

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和管理中,要强化管理意识,促进整体效率提高。具体来讲,首先,管理者需要认清水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意义,明确节约用水观念。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培训与宣传,让农业从业者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进而加强对水利灌溉系统工作的关注。其次,要树立管理意识,管理意识不但要包括技术层面的管理,还要覆盖灌溉管理全员。农民作为灌溉系统直接用户,提高农民管理意识非常关键,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户参与灌溉决策与管理,增加农户的责任感,促进农户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最后,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政府及有关机构要制定相关政策,将资金、资源等引导到管理意识强的区域,促进这些区域良性发展。经过多方努力,强化管理意识,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是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之一。首先,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为灌溉系统施工与养护提供基础支持。很多地区灌溉设施因经费不足,不能定期维修,造成设备陈旧,功能失灵,影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要以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的方式为农田水利项目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资金投入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现代化技术引进和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灌溉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等很多先进灌溉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这些先进的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水流、监测土壤湿度等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所以,增加新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支持会有效地推动灌溉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最后,增加资金投入还意味着要建立并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高效。通过制订科学且合适的资金使用方案,并定期评估和审查资金的使用状况,能够有效地减少资金的浪费和不恰当的使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3 构建科学、有效的维护管理体系

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维护管理体系,是保障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有效运转的关键。首先,建立维护管理体系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和形成由上而下的结构。在该制度下,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个体都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合力促进灌溉系统高效维护。比如政府承担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等职责,农业合作社承担具体管理和技术指导等职责,农户需要主动参与日常维护工作。其次,科学维护管理体系要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控灌溉渠道运行状态,既可以及时发现水流量异常或者设备故障等潜在问题,又可以提供数据支持进行决策,达到精准管理的目的。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管理者对维护方案进行优化并保证合理分配资源。最后,在维护管理体系中还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维护方案。在评价不同区域水利设施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气候,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特点等因素,制定因地制宜的维护策略,比如干旱地区可以着重考虑水源有效利用和运输;多雨地区需加强排水系统管理和维修。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管理中,强化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管理效率及决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化技术,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灌溉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在数据驱动技术的支持下科学地制定决策,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信息化建设中,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可以通过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对灌溉渠道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比如采用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采集水流量、水位、土壤湿度等重要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管理平台,保证管理者及时了解灌溉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快速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水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其次,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给灌溉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管理者通过历史数据积累与分析,能够了解到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水特征,进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灌溉方案。比如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湿度信息等,管理者能预测出未来数天内的降水,并对灌溉计划进行调整,以免造成水资源的无谓浪费。另外,数据分析也有助于管理者对不同灌溉技术效果进行评价,对后续技术改进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农民获取信息和参与信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者信息平台的开发,农户可以轻松地获得水资源管理知识、技术指导及实时监测数据,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户管理能力,又可以加强水资源节约意识。此外,通过信息平台,农户能够向管理者反馈其灌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信息双向流通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管理针对性与有效性。

3 结语

总之,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和管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增进农民经济收益有着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灌溉渠道优化运行管理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文章从提高管理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维护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几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旭源.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建设和维护问题研究[J].河北农机,2023,(18):67-69.

[2]王晓云.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对策——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70-73.

[3]李开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7):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