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实践研究
崔志妮 张庆双
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肥胖率、近视率呈上升趋势,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下滑。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集中的体育锻炼时间,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机制
(一)提升身体机能
大课间体育活动通常包含多种运动形式,如跑步、跳绳、体操等。以跑步为例,在大课间进行持续的慢跑,能使学生的心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增强心肺功能。长期坚持,可提高学生的肺活量,使呼吸更加顺畅。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与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学生,其肺活量测试结果明显优于不常参与的学生。同时,运动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增强身体素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涵盖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种身体素质的训练。例如,跳绳活动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学生在跳绳过程中,需要不断跳跃,这对腿部肌肉力量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同时,跳绳时手脚的配合以及快速的节奏转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又如,开展的拔河比赛活动,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拔河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力拉绳,这对上肢肌肉的锻炼效果明显。而且,拔河比赛需要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进而在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规划活动内容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特点,设计丰富多样、针对性强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侧重于趣味性强、运动强度较低的活动,如游戏类的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则可增加一些具有一定技能要求和运动强度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等。以某小学为例,该校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了个性化的大课间活动方案。低年级每天安排20 分钟的趣味游戏时间,如在操场设置多个游戏区域,学生分组轮流参与;中高年级每周有三天安排25 分钟的篮球或足球训练,由体育老师进行基础技能指导,另外两天则进行武术操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结合季节变化调整活动内容,春季开展踏青、放风筝等与自然融合的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活动身体;夏季安排游泳基础训练(需在专业场地和人员指导下进行)、水枪大战等清凉有趣的项目,提高学生在炎热天气下的运动积极性;秋季组织登山、秋季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欣赏秋景的同时增强耐力;冬季开展长跑、跳绳比赛等,帮助学生抵御寒冷,增强体质。
(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学校要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如体育教师负责活动的策划与指导,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参与活动并维持秩序,后勤部门保障活动场地和器材的正常使用。同时,制定严格的活动规章制度,包括活动时间、参与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例如,某学校规定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在活动前,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的着装和身体状况。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全程在场,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此外,学校还设立了监督小组,每天对各班级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将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以提高班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性。还可以建立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受伤、突发疾病等情况,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人,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可包括最新的体育教育理念、运动训练方法、活动组织技巧等。例如,某学校每学期邀请体育教育专家为体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内容涵盖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等。同时,鼓励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此外,还可引进具有专业特长的体育人才,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如聘请专业的武术教练指导学生进行武术训练,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活动体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到其他优秀学校参观学习,借鉴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
(四)整合活动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场地有限的学校,可以采用错峰开展活动的方式,不同年级在不同时间段使用操场等场地,避免出现拥挤现象。同时,合理搭配和使用体育器材,如将篮球、足球、跳绳等器材进行分类管理,方便学生取用。此外,还可以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与附近的体育场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专业的指导。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体育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体育馆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专业的运动设施和训练方法。
(五)加强家校协同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宣传栏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内容和安排,争取家长的支持。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邀请家长担任活动的志愿者,协助教师组织活动,或者与孩子一起参与亲子体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每月举办一次亲子运动会,设置一些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项目,如两人三足跑、亲子跳绳等,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让家长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益处,从而更积极地支持孩子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四、结束语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显著,通过提升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践中,通过合理规划活动内容、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活动资源、加强家校协同以及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等策略,能有效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未来,学校应继续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和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勇健.“ 五育融合” 视域下小学大课间活动策略[J].中小学校长,2025,(02):64-66+71.
[2]赵一鸣.忻州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以代县为例[J].运动精品,2024,43(06):27-29.
[3]潘国辉.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4,(10):51-53.
[4]季勇刚.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J].体育世界,2023,(10):64-66.
[5]郑哲.合肥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高新区为例[J].运动精品,2023,42(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