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练赛评” 思维联动:小学排球教学策略与实践探析
周正杰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小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排球教学中,“ 学、练、赛、评” 四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闭环。在此背景下,“ 学练赛评”思维联动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已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 学练赛评” 联动缺失下的小学排球教学困境
在当前小学排球教学实践中,“ 学、练、赛、评” 四个关键环节往往呈现出彼此割裂的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思维联动机制,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从“ 学” 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内容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技术动作与规则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理解的过程,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不牢。而在“ 练” 的环节中,训练方式趋于机械化,缺乏与实际比赛情境的结合,练习内容与学生能力发展脱节,难以有效促进技能向实战能力的转化。
与此“ 赛” 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通常局限于简单的对抗或游戏,缺乏系统性设计,无法充分发挥比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激发作用。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赛中难以将所学技能与战术意识相结合,影响了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 评” 的维度上,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比赛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参与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其激励与改进功能。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四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与协同推进的教学设计,未能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教学闭环。
“ 学” 未为“ 练” 奠定基础,“ 练” 未服务于“ 赛” 的需要,“ 赛” 未成为“ 评” 的依据,“ 评” 也未能反哺“ 学” 的改进,这种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削弱了整体教学效能。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若教学不能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联动结构,将难以实现排球技能的有效掌握与体育素养的全面培养,最终影响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教学环节之间的割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与目标感,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技术积累。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侧重某一环节而忽视整体协同,使得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构建“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小学排球教学中,推动“ 学、练、赛、评” 四个环节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系统性与实效性的关键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确各环节的功能定位,并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学” 的环节应注重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的基础性作用,教师需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引导其建立对排球运动的基本认知和兴趣基础。
在“ 练” 的组织上,应强调与“ 学” 的内容相衔接,同时贴近实战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提升学生的动作熟练度和应变能力。训练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使练习成为连接学习与比赛的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 赛” 的实施不再只是教学的附属活动,而是作为检验学习成果、促进团队协作与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设置结构合理、规则清晰的比赛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对抗中运用所学技能,提升战术意识和临场判断能力。与此“ 评” 的机制也应由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全过程的动态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表现,更应重视其在学习、训练与比赛中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与进步情况。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增强评价的反馈功能,使其成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评价结果应反向作用于“ 学” 的起点,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形成闭环式的教学循环。为了保障“ 学练赛评” 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运行,还需在教学组织、课程安排与资源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教师应具备整合教学要素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学校层面也应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器材配备及师资培训,为教学模式的落地创造良好条件。应加强教学管理的协同机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分工与衔接方式,确保教学活动有序推进。
三、基于“ 学练赛评” 思维联动的教学成效与优化方向
在小学排球教学中,实施“ 学练赛评” 思维联动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呈现出多维度的积极变化。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团队协作及自我反思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也随之提高。通过系统化的联动设计,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技术动作或比赛规则,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对排球运动的综合理解,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从学习成果来看,“ 学” 的环节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他们在后续的训练与比赛中能够更有意识地应用所学内容。
“ 练” 的过程更加贴近实战需求,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稳定性与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赛” 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心理素质和战术素养的发展。而在“ 评” 的方面,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推动持续进步。尽管“ 学练赛评”联动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需更具针对性,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细化各阶段“ 学练赛评” 的重点任务,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与递进性。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联动模式的执行效果,因此需加强对教师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培训,使其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灵活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部分学校仍存在场地受限、器材不足等问题,影响了“ 赛” 与“ 练” 环节的有效开展。应在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上给予更多保障,确保教学环境符合联动教学的实际需求。联动模式的推广还需依托科学的评估体系,建立可量化的监测指标,对教学成效进行持续跟踪与分析,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提升“ 学练赛评” 联动模式的教学价值,未来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该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小学中的适应性研究。通过构建完善的操作框架与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使联动理念真正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体系,切实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语
学练赛评” 思维联动为小学排球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的改革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技能掌握水平与综合素养。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目标设定、师资支持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强化评价反馈机制,推动联动模式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与深化,助力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 2023, 42(6): 56-61.
[2] 黄晓峰. 小学排球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探析[J]. 体育教学,2022, 41(4): 72-75.
[3] 刘文斌. “ 学练赛评”一体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 教育观察, 2024, 13(2):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