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体能课程强化体能训练的方法研究

作者

帅楚荣 倪旭红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引言:随着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普遍提升,体育课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当前体育课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课时不足、缺乏针对性,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相关的探讨研究当中也大多集中在对单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等方面开展教学,而对系统加强训练的实施方法与效果评价缺乏探讨,缺少系统可操作的强化方法。在学生身体素质、身体适应力以及身体素质运动等方面应寻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初中体能课程现状分析

1. 学生体能基础薄弱,基本动作适应性差

多数初中学生存在身体素质弱,核心力量弱、耐力弱、协调差,综合运动水平低、基本技术动作不牢固、动作幅度与动作稳定性受限、动作练习不适应等问题。身体素质不均衡导致运动困难,完成复杂动作和激烈的动作时动作失调、疲劳积累。这表现出体能和运动技能不能衔接,阻碍体育运动全面发展,不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身体潜能的开发。

2. 训练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课堂形式化明显

初中体能课训练内容安排不合理,课程安排未兼顾学生的生理发育及生理素质差异,课内训练的负荷、量不适合学生。体育课堂过程过于流于形式,体育动作训练单一,没有计划性、渐变性,学生无法始终保持浓厚兴趣。重视体育课的过程,片面追求成绩,缺少体能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学生缺乏参与自主训练的动力,体能素质难提高,对学生体能发展的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1]。

3. 学生参与动力不足,训练持续性不高

学生参加体能锻炼积极性普遍较弱,课堂内缺乏有效激励和兴趣引导,参与投入意识不强,训练处于被动局面,缺少常规性、阶段性引导,无法形成良好锻炼习惯和体能成长连续性。练习目标与学生自身感觉相脱节,身心兴奋点不足,训练频率、训练量无保障,课堂身体素质活动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无法对体能提升形成明显推动力,身体素质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初中体能课程强化训练的现实意义

1. 应对青春期身体变化,增强身体适应能力

青春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变化、身体素质发展速度各不一样,身体易出现不适。体能锻炼能使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及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使机体在迅速变化中保持身体稳定的平衡,通过身体体能训练使学生对动作及身体机能产生系统的训练,提高身体适应发展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及动作失调,使整体身体的适应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在日常工作及体育锻炼中有自主及负荷运动能力。

2.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体能与技能协同发展

加大体能训练能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更快、更有效。体能水平的提高是运动动作的控制、运动速度和耐力的基础,使技能教学能更有效果、更快地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技能教学中身体体质和运动技能两者互为促进,身体体质为运动技能提供基础和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使得学生更积极地开展体育训练,使体育课堂教学更系统、更完善、对学生更有益[2]。

3.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体育教育整体价值

体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增强自觉自律锻炼的意识。长期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们形成自觉的运动行为习惯,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中体力耐力的耐受水平。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长期有组织的体能活动,使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体育活动不再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健康的习性、生活方式。

4. 促进学生体能持续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体能训练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在不断地发展中不断地得到提高,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灵敏性、体力稳定发展,训练的连续性和训练的科学性保持身体的适应能力、运动水平发展的连续性,使身体不出现反复和倒退的情况。身体的体能发展能够为身体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全面地得到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初中体能课程强化训练的方法策略

1. 针对不同体能水平进行精准提升

根据不同的体能,通过训练让学生运动时能以科学合理的负重进行,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进行锻炼。不同体能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就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精准进阶能保证训练不至于因过度劳累而停止,能让每个学生在运动中学有所进阶、有所挑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稳定持续的效果,也符合新课标每学期体能课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 10% 的要求,使体能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合理实施[3]。

例如,在篮球课上对各个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训练量内容和训练量,速度比较快、耐力比较好的学生以运球、快攻快守练习为主,体弱的学生以低强度运球、传球练习为主,在完成篮球课的技术动作练习的过程中不觉得身体累。投篮力量强的学生可以连续打高强度的练习,投篮力量弱的学生可以分批次练习定点投篮,练习动作的稳定性,老师通过观察和反馈来调整每一个学生练习的量和练习的强度。经过一段时期的课,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等体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推动学生个体化发展和整体发展并重的训练局面。

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既能保证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能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因人制宜,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均衡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和上课积极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良性循环,既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又保证了学生体育参与和身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2. 趣味化运动项目设计

趣味性运动项目的创设能够提高学生参加体能锻炼的热情,使得课堂运动不再是枯燥的单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渴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乐在其中,获得喜悦[4]。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不失科学性,为学生体能培养提供持续性动力,满足新课标中每个学期 10% 以上体能课教学的要求,保证体能锻炼的时间和有效性。

例如,足球运动中的基础控球、传球、射门等练习,教师就可以设计成趣味游戏竞赛,如分组接力传球比赛、定点射门比赛,使学生能在竞技的氛围中完成体能动作训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体能负荷承担不同的任务,体能好的学生进行全场攻防对抗练习,体能差的只进行自己半场的短距离控球、传球练习。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积分和奖励,使学生在满足动作要求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动作练习中。例如,某节课教师就设计了趣味射门比赛,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跑动和完成多回合的射门动作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其体能负荷会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战略意识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训练的激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效果可持续。

趣味性运动项目设计是在确保体能训练强度及科学性的前提下,保证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参与度,提升了体育课堂积极性,实现了体能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正向循环。在课中通过趣味性、强挑战性的活动,巩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使训练更稳定,体能更均一,运动习惯潜移默化形成,既提升了课堂氛围,又达到了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目的。

3. 阶段性目标设定与体能评估

阶段性目标和体能测试让学生体能训练方向化,训练速度和训练效果测试化。阶段性训练目标的设定,让学生了解自身发育的程度,在每个阶段都能看到学生水平发展的提高。体能测试让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活等有所发展,让课程安排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能够把一个抽象的训练要求变成可操作的训练计划,达到新课标中每学期体能课教学时数占总课时数 10% 以上的要求,让体能训练具有持续性。

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先为学生设立阶段性的短期和中长期速度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安排不同体能消耗的训练量,短跑教学中,在起跑和起跑加速阶段达到目标时间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安排起跑次数和起跑间歇,中长跑教学中有耐力者进行全程训练,没有耐力者分阶段训练,着重心肺控制和节奏控制。训练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简短的评价反馈,如跑步计时或者测跑,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和进步,阶段性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训练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体能测试的反馈让学生针对课内练习更有针对性和成就感,学生在目标引领和反馈中,参与度、专注力等得到培养,身体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运动技巧和身体体能得到良性循环。

阶段性目标制定和体能评价能够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保证学生体能发展具有连贯性与跟踪性,目标与评价相辅相成的训练使得训练更有方向和动力,学生通过不断完成阶段性任务,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进步,体能水平逐步发展,为长久的体育参与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

4. 技能与体能融合训练

技能与体能整合式融合练习使学生在提高体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运动技能水平,体能与运动技能同步提高,在技能练习的同时结合动作,在完成动作的同时,提高力量、速度、协调及耐力,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的体能训练不再以简单的数量练习为目的,而是在技术与体能的互动中综合练习。在融合式训练中,提高了运动中的控制力与感知力,有助于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完成了新课标中每学期体育课不低于总课时的 10% 的任务,保证了学生运动训练的时间和效果[5]。

例如,在花式跳绳练习时,学生必须是在会跳之后进行花样练习在练习时根据身体素质的好坏,来设计花样跳动作组合,花样跳次数,身体素质好的连续跳绳多圈,跳绳花样组合的难度,身体素质差的,花样跳简单的花样跳绳、间歇跳,练习时学生动作是准确的,身体感觉是轻松自如的,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计时跳绳竞赛比赛等方法,让学生练习是专注积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练习动作相结合,练习难度和身体素质相结合,练习动作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练习和思考,学习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技能与体能的融合训练,能够兼顾学生运动技能和全面身体素质发展双重需求。通过课程内容、动作与体能协同发力,使学生通过本项技能学习获得良好动作适应和身体协调能力。融合式训练激发学生在运动中的全面运动意识和自主意识,为今后学生体育参与和身体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5. 家校协同与课外延伸训练

家校互动课外拓展练习,可以延长学生体育训练的时间,巩固加强课内训练,使练习的效果得以保持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课时有限,学生课内练习的负荷与能力要求达不到体育训练的标准。家校互动,可以促使学生课余时间练习,使学生形成体育训练的习惯,让学生有积极性和规律性,学生体质素质训练有长期的保证,也可以使体能课教学课时数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每一学期每一门课不低于总课时的 10% ,保证体育课体能练习时间与练习的质量。

例如,乒乓球课教师在课内基础步伐、正反手击球、旋转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内基础动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球感练习、家人或同伴间的球感短时间对打、动作巩固,增加练习耐力,其中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连续击球、多球练习,增加手眼协调、下肢爆发力练习;身体素质稍弱学生以分段练习、技巧练习为主,动作准确、身体适应。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在家长的观摩和鼓励下,学生能够专心、有动力,练习量增加,练习强度增加,这样长期练习学生的手腕力量、反应能力、下肢力量及身体整体的协调性都会有明显提升,课内课余训练形成有效对接,身体体能水平得以巩固和提升。

家校合作与课外延伸性训练将课堂内的训练延伸至课堂外,将体能的提升、技能的掌握融于生活,学生在家校的指导和督促下,每日练习、每日锻炼,体能的逐步增强,运动技能的更加扎实,学生体能有提升,体能发展与技能习得相辅相成,对体育参与和身体素质的继续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结束语:体能课是初中体能发展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过体能课的强化使体能发展过程和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合二为一,使得训练过程能够科学持续地进行。通过安排,学生体力稳,速度稳,协调稳,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能力提升,同时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控制自我能力得到了锻炼,体能发展稳步进行,课程训练相辅相成,为未来素质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捷.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强化体能训练的研究[J].体育视野,2023,(16):138-140.

[2]李芹,宋春发.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提升策略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5,(08):113-115.

[3]赵万霞.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多元路径探讨[J].田径,2025,(04):36-38.

[4]王晓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策略[J].教育,2025,(06):107-109.

[5]张明珠.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强化策略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5,(0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