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关注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
温博勇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心学校741031
摘要;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引发一些共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个体评估,有效策略研究 。关键词;问题 策略
一,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设计“一刀切”,忽略认知水平差异,教师未按学生能力分层设计问题,多用“统一难度”的提问,导致两端学生适配失衡: 一些学生“接不住”:问题超出其现有认知,因无法理解而沉默,长期积累“我不会”的挫败感。问题停留在基础记忆层面,无法满足其深度探究需求,导致课堂注意力分散、参与积极性下降。
2. 提问对象“集中化”,忽略参与机会差异,教师倾向于提问“主动举手”“回答准确”的学生,忽略不同参与意愿和能力的学生,造成机会分配不均:沉默学生“无机会”:基础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被点名,长期处于“被动旁听”状态,逐渐脱离课堂互动,甚至形成“课堂与我无关”的消极心态。少数学生“被过度关注”:频繁被提问,虽能展示能力。
3. 引导反馈“无差异”,忽略思维推进需求,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采用“统一反馈方式”,未针对个体问题精准引导,导致思维推进效果失衡,对学生“简单否定”: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说“不对,再想想”,未拆解问题、降低难,学生仍不知错因,无法进步。对学生回答正确后,仅用“很好”“对的”简单评价,未进一步追问拓展,错失深化思维的机会。
4. 评价标准“单一化”,忽略个体进步差异,教师用“是否答对”的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未关注个体的“纵向进步”,导致部分学生的价值感缺失,“难获肯定”,因未得出最终答案而不被肯定,逐渐失去参与动力。 一些学生“难被看见”:其回答虽正确但无创新,常被教师忽略,难以感受到自身的课堂价值。
二,虽然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个体差异,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实现:
1. 问题设计:按“认知层次”分层,匹配学生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将问题分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配的问题可答。基础层问题:聚焦“记忆与理解”,帮助其巩固基础、建立信心。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1 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分母4 和分子1 分别表示什么?”,问题直接对应核心概念,答案明确且可依托课本或实例得出。提升层问题:聚焦“应用与分析”,引导其灵活运用知识。同样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可提问“把 6 个苹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是总数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不是2/6?”,需要学生结合“平均分的对象是整体”这一本质进行分析,比基础层更具思考性。拓展层问题:聚焦“探究与创造”,激发其深度思维。例如提问“你能自己画一个图形,并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1/3 吗?不同的图形表示1/3,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需要学生自主创造、归纳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 提问对象:按“学生水平”分层,确保全员参与,根据问题层次精准匹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回答、敢回答”的机会。基础层问题:优先提问知识薄弱学生:这类问题难度低、易回答,能帮助他们快速跟上课堂节奏,避免因长期不被关注而掉队。例如提问“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主动点名基础薄弱学生,回答正确后及时肯定,逐步建立其课堂参与的信心。提升层问题:侧重提问中等水平学生:这类问题需一定思考但不超纲,能推动中等生突破“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应用”。例如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中等生尝试说“转化方法”,再引导他们完善思路,既锻炼其表达,也为后续优等生拓展铺垫。拓展层问题:鼓励学有余力学生挑战:这类问题有开放性,能满足优等生的探究需求,避免其“吃不饱”。例如学习“乘法口诀”后,提问“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能解决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鼓励优等生多角度思考,带动全班思维拓展。
3. 互动引导:按“回答情况”分层,精准推进思维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质量,采用差异化的追问、补问策略,让薄弱生“能跟上”,让优等生“有提升”。 对知识薄弱学生:“小步引导,降低难度”:若学生回答“ ⋅3×5=14* ,不直接否定,而是用基础问题拆解引导,如“我们先背背 5 的乘法口诀,三五得几?再算一遍3 个5 相加是多少?用小步骤帮其找到错误根源,逐步理解。对中等水平学生:“补充细节,完善思路”:若学生回答“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 高 ÷2⋯ ,但说不出推导过程,追问“你记得我们是怎么把梯形变成学过的图形吗?如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图形?它的底和高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其补充关键步骤,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对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延伸,挑战深度”:若学生正确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追问“如果知道圆的周长,怎么求直径?如果一个半圆的周长是 25.7 厘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在其已有基础上增加难度,推动思维向复杂应用延伸。
4. 反馈评价:按“进步幅度”分层,强化个体价值,避免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关注个体的“纵向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对知识薄弱学生:侧重“肯定进步,强化基础”:即使学生只答对部分问题,也先肯定努力,如“你这次能准确说出‘平均分’的意思,比上次进步多了!再记住‘分数的分子表示取的份数’,下次就能全答对啦”,用具体的进步点鼓励其坚持参与。
对中等水平学生:侧重“肯定方法,鼓励突破”:在肯定现有方法的同时,引导其尝试更优思路。对学有余力学生:侧重“肯定创新,激发探索”:若学生用“转化法”自主解决了复杂图形面积问题,评价“你能想到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正方形来算面积,这个思路特别有创意!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转化方法?”,用鼓励创新的评价,激发其持续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芳芳,董新良《小学教师课堂问答行为分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
[2]谷莹,陈淑清《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