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重构
樊一文
哈尔滨新区第一小学校 1500001
一、文化自信与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关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重要的使命之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儒家的“ 仁爱” 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道家的“ 道法自然” 观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这些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这些优秀文化,在内心深处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以《论语》为例,其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经典语句,不仅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文化自信与“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关联认识不足。一些教师仅仅将“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视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只是让学生背诵诗词,解释字词的意思,而没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意境,导致学生对“ 传统经典” 阅读缺乏兴趣,无法真正从阅读中获得文化滋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偏离文化自信培养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自信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将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字词、背诵经典篇目上,对于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例如,在教授《三字经》时,教师只是逐句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背诵下来,而没有深入探讨《三字经》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教育理念、道德规范和历史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对《三字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略其文化魅力,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也是影响“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讲解经典作品时,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只是通过翻译诗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没有运用多媒体资源、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学生对“ 传统经典” 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在“ 传统经典” 阅读过程中的文化感悟、情感体验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在考试中,往往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背诵和字词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默写和字词解释占了很大比重,而对于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文化背景的理解等方面的考查较少。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 传统经典”阅读中的学习成果,也不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重构策略
明确教学目标,融入文化自信培养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应明确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例如,在教授《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字词、理解故事情节外,还应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宽容大度的品质,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勇气。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在教授《敕勒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展现北方大草原风光的视频,同时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中,更好地理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典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经典作品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在教授《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等角色,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重构至关重要。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化感悟、情感体验和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在“ 传统经典” 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记录学生的阅读笔记、阅读心得,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情况,以及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等。通过这些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综合性评价
除了过程性评价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成果、文化感悟、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组织学生开展“ 传统经典” 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绘画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重构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提高“ 传统经典” 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喜红.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 续写” 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0):79-81.
[2]刘小民.厚植传统文化根基筑牢文化自信之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路径[J].天津教育,2025,(14):104-106.
[3]李海洁.小学语文高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临沂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