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崔妮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中心小学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欣赏·评述”的内在关联

美术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维度,其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与“欣赏·评述”领域直接对应,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 图像识读是基础:要求学生能观察、识别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如线条、色彩、构图),理解作品的主题与形式,这是开展“欣赏·评述”的前提;

• 审美判断是核心:引导学生基于观察,对作品的美感、价值做出自己的判断,表达“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是“评述”环节的关键;

文化理解是延伸:帮助学生透过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如时代、地域、习俗),理解“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实现从“看作品”到“懂文化”的提升。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与美术作品对话,逐步培养这三大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能看懂、会评价、懂文化”的育人目标。

二、当前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的现存问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文化联结

多数课堂仅围绕单幅作品讲解“作者、年代、技法”,如欣赏《向日葵》只介绍梵高与油画技巧,未关联印象派的时代背景、梵高的情感表达,导致学生仅记住零散知识,无法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难以达成“文化理解”素养目标。

(二)教学方式“单向化”,抑制学生表达

课堂多以教师“讲解+提问”为主,学生被动听、机械答,缺乏主动观察与表达的机会。例如教师直接告知“这幅画用了暖色调,表达欢快情绪”,未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色彩特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导致“审美判断”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三)评价标准“单一化”,忽视个体差异

评价仅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作品知识点”,如“能否说出作者名字”,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表达。部分学生因“说不出标准答案”不敢发言,逐渐失去对“欣赏·评述”的兴趣,违背核心素养“尊重个体审美差异”的理念。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活策略:用多元情境唤醒审美体验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美术作品难以直接引发共鸣,需通过创设生活化、沉浸式情境,让学生“走进作品”,激活图像识读能力。常见情境类型包括:

• 生活情境:关联学生日常经验,如欣赏民间剪纸时,展示学生家中的春节剪纸、校园的剪纸装饰,提问“这些剪纸和我们今天看的作品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学生从熟悉事物切入,理解剪纸的“对称美”;• 故事情境:结合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用动画片段展示画中的“市井生活”(商

贩叫卖、船夫撑船),让学生在故事中观察画面细节,理解作品“反映北宋生活”的主题;

• 体验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还原作品技法,如欣赏水彩画时,让学生用棉签蘸水涂色,感受“水彩晕染”的效果,再对比作品中的色彩层次,深化对“水彩技法”的图像识读。

(二)多元互动策略:以多向交流促进审美判断

打破“教师主导”模式,通过“个体观察—小组讨论—集体分享”的互动流程,让学生主动表达感受,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1. 个体观察“留白”:给出5-10 分钟“安静观察时间”,提供“观察任务单”引导聚焦,如“找一找作品里有哪些颜色?哪些线条?你看到这些有什么感觉?”,避免学生因急于交流而忽略细节;

2. 小组讨论“支架”:为小组提供“讨论话题”支架,如欣赏儿童画时,话题可设为“你最喜欢这幅画的哪个部分?如果是你,会给这幅画加什么?”,降低表达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3. 集体分享“鼓励”: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看法”,如学生说“我觉得这幅画的冷色调让我想到冬天的夜晚,有点孤单”,教师及时肯定“你的感受很特别,能结合色彩说出想法,很棒”,不否定任何个性化表达,保护审美积极性。

(三)生活联结策略:从作品到生活深化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要求“美术学习与生活相连”,“欣赏·评述”需引导学生从作品走向生活,理解美术的文化价值,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从作品看生活”:分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理解文化背景,如欣赏传统年画《门神》时,提问“为什么过年要贴门神?门神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知道“年画是古代人祈福的方式”,理解传统民俗文化;

• “从生活找作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之美”,如课后任务“找一找家里或小区里的‘对称美’(如窗户、地砖),下次课分享你的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术”,同时将课堂上学到的“对称”“色彩”等知识用于观察生活,实现知识迁移。

(四)评价赋能策略:用多元评价助力素养提升

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构建“过程+结果”“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避免“唯知识”评价:

• 评价维度多元化:涵盖“图像识读”(能否识别作品元素)、“审美判断”(能否说出个性化感受)、“文化理解”(能否关联生活与文化)、“参与态度”(是否主动观察、表达),如评价表可设“我能找到作品里的3 种颜色(★)”“我能说出喜欢作品的理由 (⋆⋆ )”“我能联系生活说美术 ”;

• 评价主体多样化: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如自评时让学生说“我今天观察到了作品的线条,还和小组分享了感受”,同伴互评时说“他分享的想法很有趣,帮我发现了作品的新细节”,教师评价侧重“进步点”,如“相比上次,这次你能结合色彩说感受,进步很大”。

四、实践案例:以小学四年级“欣赏儿童美术作品”课为例

(一)课前准备

选取3 幅不同风格的优秀儿童画(色彩鲜艳的静物画、线条简洁的风景画、充满想象的科幻画),制作“观察任务单”“小组讨论话题卡”。

(二)课堂实施

1. 情境激活:播放“儿童画创作过程”短视频,提问“这些小朋友画画时开心吗?他们画的都是什么?”,引发学生兴趣,再展示3 幅作品,进入欣赏环节;

2. 多元互动:

◦ 个体观察:用任务单引导“找颜色、找线条、说感受”,学生独立记录;

小组讨论:用话题卡讨论“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改这幅画?”;

◦ 集体分享:学生分享“我喜欢科幻画,因为画里的飞船很神奇,我想给飞船加个彩虹尾巴”“我喜欢静物画的红色苹果,看起来很好吃”,教师逐一肯定;

3. 生活联结:提问“你们平时画画会画什么?和今天的儿童画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说“我画过家里的小猫,和静物画一样,都画了生活里的东西”,再布置课后任务“画一幅‘我的周末’,下次课我们来‘欣赏评述’大家的作品”;

4. 评价赋能:用星级评价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我找到了3 种颜色,说了喜欢的理由,得★★”,同伴互评“他分享时很勇敢,还帮我想到了改画的方法, ℏG⋆⋆⋆′ ,教师补充“你能结合生活说画画,再努力就能得★★★啦”。

(三)实践效果

本节课学生参与率 100% ,80%的学生能主动分享个性化感受,75%的学生能关联自己的绘画经历。课后提交的“我的周末”作品中,60%的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色彩”“线条”表达情绪(如用暖色调画“和妈妈去公园”),说明学生已将课堂所学的审美方法迁移到创作中,核心素养得到初步提升。

五、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需打破“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以“情境激活”唤醒体验,以“多元互动”促进表达,以“生活联结”深化理解,以“评价赋能”助力成长。唯有让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评述”的主体,才能让他们在与美术作品的对话中,逐步提升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素养,最终实现“能用美术的眼睛看世界、用美术的语言说感受”的育人目标,为终身美术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