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观察 尊重 追随

作者

瞿晓琳

张家港市后塍幼儿园

户外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里,孩子们追逐奔跑、搭建沙堡、观察昆虫,这些看似随意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然而,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因过度干预、目标预设等问题,削弱了游戏的自主性。本文结合教育实例,从观察、尊重、追随三个层面,阐述如何让户外自主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 天然课堂” 。

一、观察:解码游戏行为,捕捉成长密码

观察是理解幼儿的前提,也是开展有效教育支持的基础。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对话、每一次争执,都是其认知发展、社会性成长的外在表现。教师需摒弃“ 指导者” 的固有姿态,以“ 观察者”的身份走进游戏现场,用专业视角解码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

在一次秋季户外活动中,大班幼儿围绕“ 树叶飘落” 展开了一场自发游戏。孩子们追逐旋转的落叶,用树枝在地面拼摆树叶图案,甚至争论“ 哪片叶子落得更快” 。教师没有急于介入纠正“ 无序行为” ,而是通过视频记录、行为速写等方式,捕捉到三个关键信息:幼儿在追逐中发展了肢体协调性;在拼摆图案时展现了空间想象力;在争论中尝试运用语言逻辑说服同伴。这些观察结果显示,看似零散的游戏行为,实则涵盖了健康、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要素。

观察的深度决定教育支持的精准度。教师需建立“ 行为—需求” 的解读思维:当幼儿反复搬运大型积木却屡屡失败时,这不是“ 调皮捣蛋” ,而是其在尝试解决问题、发展坚持性;当幼儿蹲在草丛中专注观察蚂蚁搬家时,这不是“ 浪费时间” ,而是其科学探究精神的萌芽。通过持续观察,教师能够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点与发展差异,为后续支持提供依据。

二、尊重:守护游戏主权,释放自主潜能

尊重幼儿的游戏自主权,是户外自主游戏的核心原则。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常以“ 引导者” 自居,过度干预游戏进程,如规定游戏主题、纠正游戏“ 错误” 、催促游戏进度等,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忽视。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让他们成为游戏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决策者。

尊重体现在对游戏意愿的接纳上。当幼儿拒绝参与教师设计的户外游戏,转而对墙角的蜘蛛网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而非强行干预。在一次户外活动中,预设主题是“ 障碍跑比赛” ,但几名幼儿却自发在场地角落用轮胎搭建“ 城堡” 。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提供了更多辅助材料,结果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自然发展了合作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其收获远超预设游戏。

尊重还体现在对游戏规则的包容上。幼儿的游戏规则往往不同于成人逻辑,却蕴含着他们对公平、合作的理解。例如,在户外“ 追逐游戏” 中,孩子们可能会制定“ 被追到的人可以变成‘ 猎人’ ” 的特殊规则,这看似“ 不合理” ,却是他们协商妥协的结果。教师应尊重这种自发生成的规则,而非用成人标准去评判对错。当幼儿因规则产生争执时,教师也不应直接评判胜负,而是引导他们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尊重需要教师学会“ 适度退场” 。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应是“ 旁观者” 与“ 支持者” ,而非“ 主导者” 。当幼儿能够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时,教师无需介入;当幼儿的游戏没有出现安全风险时,教师不必干预。这种“ 不打扰” 的尊重,能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发展自我调控能力。

三、追随:动态支持游戏,促进深度发展

追随是在观察与尊重基础上的教育延伸。它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进程与发展需求,提供适时、适宜的支持,推动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而非预设固定目标。追随的关键在于“ 应需而动” ,既不超前干预,也不滞后缺位。

环境支持是追随的重要方式。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应具备开放性与层次性,为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能。例如,在沙水区,教师不应只提供固定模具,而应摆放不同粗细的水管、各种容器、测量工具等,让幼儿根据兴趣自由探索水的流动、沙的可塑性;在攀爬区,除了安全的攀爬设施,还可增设不同高度的辅助平台,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挑战需求。通过动态调整环境,教师能够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为游戏升级提供物质基础。

材料支持需要“ 恰到好处” 。教师应根据观察到的幼儿需求,适时补充游戏材料,推动游戏深入。当幼儿在户外搭建“ 桥梁” 时,若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教师可提供木板、绳索等材料,但不直接告知使用方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当幼儿对植物生长产生兴趣时,教师可提供小铲子、放大镜、记录本等工具,支持其开展长期观察活动。材料的提供应留有余地,既满足当前需求,又为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保留空间。

经验支持应注重“ 顺势引导”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瓶颈时,教师的追随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其自主思考。例如,当幼儿尝试用树枝搭建“ 高塔” 却屡屡倒塌时,教师可以问:“ 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塔更稳呢?” “ 我们见过的哪些东西是稳稳站在地上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其探索解决方法。这种“ 点拨式” 的追随,能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实现认知突破。

同时,追随需要教师具备动态调整的智慧。幼儿的游戏兴趣具有流动性,可能从“ 搭建游戏” 转向“ 角色扮演” ,从“ 探索昆虫” 转向“ 创作自然画” 。教师应根据这种变化灵活调整支持策略,例如,当幼儿的兴趣从“ 沙堡搭建” 转向“ 角色扮演餐厅” 时,教师可及时补充围裙、菜单等道具,支持游戏主题的自然转换。这种动态追随,能让游戏始终与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步。

四、实践反思:在自然中生长的教育智慧

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从最初的“ 控制者” 到“ 观察者” ,从“ 干预者” 到“ 支持者” ,教师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真正站在幼儿的视角理解游戏的价值。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部分教师将“ 不干预” 等同于“ 放任不管” ,对游戏中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有些教师虽注重观察,却缺乏后续的支持策略,导致游戏停留在表面层次;还有些教师难以平衡“ 尊重自主” 与“ 教育引导” 的关系,在干预与退场之间摇摆不定。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把握“ 观察—尊重—追随” 的内在逻辑:观察是前提,为尊重与追随提供依据;尊重是基础,为游戏自主提供保障;追随是方法,推动游戏与发展深度融合。三者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教育过程。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既要有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也要有把握教育契机的智慧,在“ 有所为” 与“ 有所不为”之间找到平衡。

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与自然对话、与同伴互动、与自我连接的重要途径。当教师以观察解码成长、以尊重守护天性、以追随支持发展时,户外场地就会成为幼儿的“ 天然实验室” “ 社会交往场” “ 艺术创作室” 。在这里,孩子们能够自由奔跑、大胆探索、快乐成长,而教育的智慧,也在这份自由与自主中自然生长。

[1]叶水胡.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J].中国保健食品,2024:61.

[2]何桂金.论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持续性开展[J].教育观察,2023:89-90.[4]曹玥.静心观察,细心发现,耐心等待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案例反思[J].好家长,2024:81-81.

[5]陈青青.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与自主游戏的发展[J].中华传奇,2024:161-161.

[5]方雪芬.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 好玩的梯子” 案例分析[J].广西教育,202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