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实验教学策略
林艳君
暨阳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215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标的提出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动,尤其是在小学实验教学领域,重新审视实验教学的定位与价值,深入探索与创新实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理念下小学实验教学特点,进而提出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实验;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教育的核心聚焦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的培养,倡导这些核心素养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中相互融合,形成一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质的螺旋式上升路径。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实验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实验教学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为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实验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实验结果,而是更加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并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实验教学强调跨学科整合,将科学、数学、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深研实验课程教学目标,精准设定实验任务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小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应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确保实验任务的明确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实验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感受我们的呼吸》这一课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而以此为基础设计实验任务。一是感受呼吸器官,寻找证据。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单中了解到鼻腔或口腔是呼吸的第一站,让学生通过深呼吸来感受气体经过的身体位置,其中鼻腔、咽喉感觉较为明显,到气管时较弱,在听诊器的帮助下可让学生听到气体的呼呼声,感受气管与肺之间的器官,进而产生兴趣。二是再次感受呼吸,感受胸腔的变化。让学生起立面对面站好,手放在肋骨上,眼睛看好自己胸腔的变化,再看一下对面同学胸腔的变化,发现吸气时胸腔是扩张的,呼气时胸腔是收缩的,形成科学态度。三是模拟人体的呼吸。要求学生观察呼吸模拟装置,了解模型构成与模拟内容,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办法可以让气球模拟的肺变大变小,哪种方法更符合我们平时的呼吸,并播放呼吸模拟装置和3D虚拟演示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分别是怎么变化的,发现吸气时膈肌向下,呼气时膈肌向上。
(二)深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凸显实验生活性质
小学科学教学本身与生活紧密相连,可揭示许多自然界中的奥秘和规律。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并融入生活情境,将原本看似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为具体、生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实验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同时,教师应深化过程指导,将科学原理讲解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升实验教学的现实性指导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价值,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能够让电流通过,以此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由浅至深螺旋式增强科学观念与实践能力,对此教师应深化实验过程指导,将其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的日常物品,如铁钉、螺丝刀、衣服、红领巾等,然后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这些物体的导电性。其次,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两个盘子,要求学生把导体放在紫色的小盘子里,绝缘体放在绿色的小盘子里,让学生观察所检测物体的特征,即绝大多数的金属是导体,绝大多数的非金属材料是绝缘体。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当中所熟悉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然后进行检测,认识到小木棒是绝缘体,湿木棒是导体,进而认识到淋了雨的大树和大地也会变成导体,生活中雷雨天气尽量不要躲在大树底下,否则会有触电危险。
(三)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验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科学认知和态度的关键手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将教学评价作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到过程性评价的价值,意识到实验教学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发展与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制作钟摆》这一课时,教学评价的落实需要教师动态化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并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及原因,并重新调整,提升实验效果。在学生完成钟摆制作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点评,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与遇到的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与操作技巧,锻炼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要求各个小组认真评测其他小组制作的钟摆,内容包括钟摆的外观设计、实际性能表现以及运行时的稳定程度等,在对比与反思中客观性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实验教学应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强调跨学科整合的特点,深研实验课程教学目标,精准设定实验任务,深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凸显实验生活性质,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欣.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20-122.
[2]黎侣钊,刘惠芳,熊富康,等.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以“导体与绝缘体”为例[J].新课程,2023,(19):46-48.